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人 (2)
黄冈景秀 (2)
按年份分组
1989(1)
1980(2)
1977(1)
按来源分组
力学学报(1)
辽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西北地震学报(1)
相关搜索词
中国中部的地壳及上地幔构造
作者: 周海南 冯锐 张伯明  来源:西北地震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震资料分伯  地壳构造  上地幔构造 
描述: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对昆仑山—柴达木盆地—秦岭—大别山纬向构造带的地壳及上地幔构造进行了研究。沿这一构造带沉积层平均厚度为8km,剪切波速度β=2.62km/s,壳内平均速度较低,为3.5km/s左右,在下地壳还存在低速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8km,自东而西相差不很大。上地慢低速层在70—90km深处开始出现。这种构造特征有别于地台和高原,具有块体间的过渡性质,表明这是中国地壳块体中的一个独立构造单元。
地震同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关系初探——着重探讨陕西地震活动的规律
作者: 张伯声 王战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别山构造带  地震形势  太行山  强震带  深源地震  地壳构造  地震震中  中国地震  龙门山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 
描述:本文阐述了地震与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关系,并着重对陕西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陕西地震进行中长期予报应密切注意的问题。中国地区恰好处于环太(平洋)及外太构造带和地中(海)及古地中构造带相交接的三角地区中。这里的地震带大致随着这样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中国构造网,形成了中国地震网。中国历史地震震中的跳动式迁移基本上是沿着这两个系统的构造带方向而反复活动的。陕西关中和秦岭恰好处在中国构造网及地震网的中心地区,东北—西南向的大兴安—龙门山构造带和西北—东南向的天山—大别山构造带在此相交叉。在人类历
试谈李四光的地球观
作者: 刘则渊  来源:辽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构造体系  李四光  地壳构造  地壳水平运动  地质构造  动力地质学  地壳运动  地球表面  地质力学  地球自转速度 
描述:一九二六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上,一位身材魁伟、三十开外的年轻学者宣读了一篇内容新颖的科学论文。他从地壳岩层的变化,海水进退的差异,讲到大陆的大规模水平运动,进而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地壳运动理论——地球自转速度在地质年代时快时慢的变化,是地球表面构造形态变更的主要因素。讲者侃侃而谈,论又有据,述之成理,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这位学者就是当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的李四光教授。他宣读的这篇著名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在地质学中引进一个新的方
李四光同志关于地震工作的一些意见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力学学报 年份:197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构造体系  李四光  地壳构造  地震预报  地应力  地质构造  历史地震资料  地震工作  地震地质  地质力学 
描述: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同志,生前对地震工作十分关心.他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和东亚大陆等地质构造特点进行研究,对传统地质学中种种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批判,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地质力学.地质力学认为,地球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的地壳也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重力控制下的地球自转的离心力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地质力学把地质学同力学结合起来,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李四光同志根据地质力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的,提出“地质力学研究构造体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