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纪念熊十力先生
作者: 梁漱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唯识论 
描述:熊十力与梁漱溟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 ,他们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交谊始于1919年暑假。熊十力求学于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门下和讲学于北京大学 ,均出于梁漱溟的热情推荐。熊十力才气横溢 ,思想不因袭旧说 ,梁漱溟既曾为之深深叹服 ,又多有心不谓然者而予以批评
论熊十力新旧“唯识”思想的转变
作者: 李铁成  来源:河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唯识论  转变  唯识学 
描述: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熊十力提倡“体用合一”,“吾学贵在见体”是贯穿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熊十力“新唯识”学的建立与早期佛家“唯识学”思想不无联系,《新唯识论》更是走了一个从批判旧“唯识”学到确立“新唯识学”的过程。从一九二三年熊十力《唯识学概论》出版,到一九四四年《新唯识论》语体
全文: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熊十力提倡“体用合一”,“吾学贵在见体”是贯穿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熊十力“新唯识”学的建立与早期佛家“唯识学”思想不无联系,《新唯识论》更是走了一个从批判旧“唯识”学到确立“新唯识学”的过程。从一九二三年熊十力《唯识学概论》出版,到一九四四年《新唯识论》语体文出版,标志着的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二十三年间,熊十力出版了许多唯识学的著作。本文主要集中在熊十力这二十三年间的著作研究,这个时期也是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成熟阶段。因此,本文着重于熊十力如何从旧唯识学的改造中
独辟蹊径 平章华梵 融会佛儒 兼采中西: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的再认识
作者: 林可济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新唯识论  学术思想与政治态度  佛与儒 
描述:熊十力融通中、印与西方之学,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他曾入于佛,后又归于儒,佛儒融会,中西贯通,其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新唯识论》、《体用论》等著作中,而"物用不二"、"翕辟成变"则是他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考察他的一生的学术成就时,人们应当反思的是:要如何正确地评价作为学术思想的唯心主义,如何正确对待持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把学术思想与政治态度不要混为一谈?
辛亥革命与熊十力的哲学创构
作者: 胡治洪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唯识论  辛亥革命 
描述:熊十力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近20年间曾经是一位革命志士和政界人物,辛亥革命以后政界以及社会普遍的道德堕落导致他彻底弃绝政界、疏离社会而沉潜于书斋,通过平章儒佛而创构了一个以"新唯识论"命名,以体用、翕辟、心物、本心、习心、工夫、性智、量智等范畴架构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的旨归在于将社会人生导向真实而至善的境界,由此反映了熊十力对于社会人生的忧念。平章儒佛诚然是熊十力创构哲学体系的必要条件,但辛亥革命导致其疏离社会则是熊十力创构哲学体系的更具前提性的必要条件。熊十力生平思想的转变及其哲学创构的启发意义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前半部之影响
作者: 李清良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新唯识论 
描述: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熊十力《新唯识论》逻辑结构
作者: 田希  来源:理论观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唯识论  逻辑结构 
描述:从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剖析新儒家熊十力的代表作《新唯识论》逻辑结构,其目的是要厘清熊氏哲学体系及其思想脉络,把握其哲学体系精髓。
论熊十力的人生哲学
作者: 周德丰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现代新儒家  内圣外王  新唯识论 
描述:熊十力的人生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又广泛吸收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的思维成果,广纳博收,源远流长。对人生问题的省思,熊民注重“了别”人生意义,崇尚成己成物的人生价值,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此三者构成其人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熊氏人生哲学体系的基本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和谐一致,坚持贯彻“体用一元”、“翕辟成变”、“性修不二“的现艾,既有直接的社会现实性,又有形上的深刻性。但熊氏未能积极吸纳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优秀成果,未能自觉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则为其人生哲学的明显缺憾。
论熊十力的人生哲学
作者: 周德丰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现代新儒家  内圣外王  新唯识论 
描述:熊十力的人生哲學以儒家思想爲根基,又廣泛吸收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學的思維成果,廣納博收,源遠流長。對人生問題的省思,熊氏注重“了別”人生意義,崇尚成己成物的人生價值,追求內聖外王的人生理想,此三者構成其人生哲學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內容。熊氏人生哲學體系的基本性質是唯心主義的,但他重視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和諧一致,堅持貫徹“體用一元”、“翕辟成變”、“性修不二”的觀點,既有直接的社會現實性,又有形上的深刻性。但熊氏未能積極吸納馬克思主義人生哲學的優秀成果,未能自覺接受唯物史觀的指導,則爲其人生哲學的明顯缺憾。
论熊十力对佛教唯识学的批评
作者: 郭齐勇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心性本体  新唯识论  唯识学 
描述:熊十力《新唯识论》与唯识学者争论的第一个枢纽是关于“性体”之“性觉”与“性寂”的问题。在心性本净的理解上,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离染转依和修行工夫。熊十力抓住佛教唯识学的“性空”“寂静”做文章,以儒家的立场,强调“心性”不是“空”的,而是“实”的,不是“寂”的,而是“创”的,不是“静”的,而是“动”的,由“体”生发出“大用”,展开了“内圣外王”的系统,肯定了文化的建构。第二个枢纽是:“心体”是整全的、有机一体的,还是零碎的、拼凑集聚的;与此相关,道德理性的显发,道德意识的修养,是简易直捷、当下即是,还是
因果轮回与体用一源:熊十力的问题意识与其“新唯识论”体系建构
作者: 李祥俊  来源:国际儒学论坛·2009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熊十力  轮回  因果  新唯识论  体用 
描述:在熊十力“新唯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因果论的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因果论的变革又源于他的问题意识。从少年时期开始,关于宇宙、人生终极存在的问题就困扰着熊十力,他在对各派学说的学习、研究中寻觅皈依,其中佛教的因果轮回说和儒家的体用一源论成为两种基本的解决思路。熊十力对于佛教冈果轮回说有一个从否定到肯定、又从肯定到否定的曲折历程,正是由于对道德源头内在性和国家、民族独立自由追求的肯认,他逐渐质疑并批评因果轮网说,最终同归儒家的体用一源论。从因果轮回到体用一源的存在论模式转换,直接促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
上页 1 2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