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熊十力新旧“唯识”思想的转变
作者: 李铁成  来源:河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唯识论  转变  唯识学 
描述: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熊十力提倡“体用合一”,“吾学贵在见体”是贯穿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熊十力“新唯识”学的建立与早期佛家“唯识学”思想不无联系,《新唯识论》更是走了一个从批判旧“唯识”学到确立“新唯识学”的过程。从一九二三年熊十力《唯识学概论》出版,到一九四四年《新唯识论》语体
全文: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熊十力提倡“体用合一”,“吾学贵在见体”是贯穿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熊十力“新唯识”学的建立与早期佛家“唯识学”思想不无联系,《新唯识论》更是走了一个从批判旧“唯识”学到确立“新唯识学”的过程。从一九二三年熊十力《唯识学概论》出版,到一九四四年《新唯识论》语体文出版,标志着的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二十三年间,熊十力出版了许多唯识学的著作。本文主要集中在熊十力这二十三年间的著作研究,这个时期也是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成熟阶段。因此,本文着重于熊十力如何从旧唯识学的改造中
苏轼在黄州——论苏轼从“子瞻”向“东坡”的转变
作者: 张璐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州  苏轼  转变  东坡居士 
描述:了“苏子瞻”向“苏东坡”的转变。本文详述苏轼的“子瞻”生涯与“东坡”生涯,以及他人生中这场盛大的“突围”与华丽的转身。
从“唯美主义”到“爱国主义”——闻一多诗歌创作风格转变
作者: 李正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唯美主义  风格  转变 
描述:,他成了一名不屈的战士,其创作立场转向了“爱国主义”。我们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一个诗人所经历的心灵的超越,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论闻一多在1943年前后政治思想的转变与原因分析
作者: 陈科嘉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思想  原因分析  闻一多  转变 
描述:1943年前后,闻一多从诗人,学者、再到民主斗士的重要转折与他爱人民的政治思想密不可分。从倾心文化爱国和崇尚"国家至上"转变为深信"人民至上"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对国民党的拥护转变为对共产党
国学大师黄侃的角色探析
作者: 黄亚栋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角色  责任  黄侃  转变 
描述:本文用文献法,探析民国时期国学大师黄侃的教师角色,进一步探究黄侃为师角色中所包含的责任和义务,为新时期教师角色转变提供历史参考。
试论殷海光的中国文化观
作者: 陈先初 杨铮铮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观  殷海光  转变  传统文化 
描述:殷海光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激烈地反对和批判,到晚年转而反思并重估传统,且试图整合中西、融贯宗教与道德,以期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考察殷海光前后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剖析其转变原因,对于当代文化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个“五四后期人物”对传统价值的认同———试论殷海光对中国文化观的转变
作者: 姚才刚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观  转变  创新 
描述:本文对殷海光中国文化观的转变作了专门考察,重点剖析了其转变原因,并发掘出了它对我们文化建设事业所提供的一些启示
刍议当前防火监督工作的发展趋势
作者: 周小勇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防火监督  转变  发展 
描述:防火监督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在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清防火监督工作的特点,找准发展的方向,大胆的进行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本文指出当前防火监督工作的特点,对当前防火监督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作者: 施向荣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冈  思考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描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黄冈老区发生了巨变,但在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八个方面的失衡。黄冈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增效提速,着重抓好"八个转向",努力把黄冈建设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黄冈
“探究式教学”的探究
作者: 贾凌云  来源:文理导航(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探究式教学  转变  最近发展区 
描述:"探究式教学"企图通过学生课堂中自主探究、主动思维而成功构建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体系,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无数老师趋之若鹜,相互追捧,然而,在许多的实际教学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探究课堂,要么过程设计繁琐,要么结构预设完美得让学生无懈可击",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走个形式,学生的思维只可能沿着老师预定的方向前进,且一旦离开老师的"导",学生则完全迷失了方向,怎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探究?本文结合两个教学案例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