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董必武的林业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作者: 康雪文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林业观  董必武  当代启示 
描述:董必武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林业与农业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发展林业的具体措施,这些观点和举措对当今社会的林业发展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董必武早年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作者: 李莉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主革命  董必武  教育思想 
描述:董必武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05年前后,由"个人本位"的教育观转变为"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民主革命的"良师益友"刘静庵。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董必武革命的起点:红安与武汉中学
作者: 熊邦国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起点  董必武  红安  武汉中学 
描述:红安与武汉中学在董必武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安是董必武的出生地,也是他早期革命的地方,武汉中学是董必武从事新民主革命的起点;红安是黄麻起义爆发地、鄂豫皖苏区的摇篮和中心,武汉中学则是黄麻革命播火地和骨干分子培养地;红安是红安精神形成的中心地,但红安精神形成的起点要追溯到武汉中学。
董必武“朴诚勇毅”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 李莉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实践  董必武  “朴诚勇毅”  教育思想 
描述:"朴诚勇毅"是董必武教育思想的灵魂。朴诚的家风熏陶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是董必武"朴诚勇毅"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董必武"朴诚勇毅"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将"朴诚"作为修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董必武对马克思主义在鄂东传播的重要贡献
作者: 李莉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  董必武  鄂东 
描述:五四运动前后,董必武在上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回到武汉后,他以武汉中学为据点,培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鄂东革命骨干。他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和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共武汉区委,吸收鄂东籍青年加入
“硬笔头”与“灵舌头”:董必武张国恩革命活动探析
作者: 李莉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董必武  张国恩  革命活动 
描述:董必武和张国恩都是武汉地区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筹建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两人在早年的学习和革命活动中形影不离,患难与共。辛亥革命前后,他们同上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并参加日知会组织的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参加
董必武诗歌的红色诗化艺术透视
作者: 江峰 陈明华 邓婕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董必武  诗化艺术  红色诗歌 
描述:董必武是从红安走出来的伟人,他一生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诗篇,其诗歌充满了革命的爱国主义豪情、现实主义真情、浪漫主义柔情,具有深刻的红色诗化艺术底蕴和审美旨趣。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对其中一些诗歌予以文本解读,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其诗歌的红色诗化艺术创生元素、气质秉赋和重要价值。
董必武张国恩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活动述评
作者: 李莉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董必武  张国恩  辛亥革命  革命活动 
描述:董必武和张国恩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学习和革命活动中形影不离,患难与共。他俩同上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并参加日知会组织的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并加入同盟会,同东渡日本学法律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因反袁计划
大别山将军的故事
作者: 宋晓敏  来源:未来英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董必武  战争年代  中国  故事  大别山区  周恩来  邓小平 
描述: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有近百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0351人,这里留下了董必武、周恩来、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走出了徐向前、徐海东、陈赓、乇树声、许世友等349位开国将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董必武哲学思想探析
作者: 熊帮国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事求是  辩证方法  群众观点  矛盾学说  董必武  哲学思想 
描述:董必武思想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认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认识社会发展观规律的思想基础,应置于掌握业务知识前面;极力推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诠释实事求是内涵并结合实际
上页 1 2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