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中国文学活动的边缘化
作者: 黄念然 胡立新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活动  消费接受  边缘化  创作主体  存在方式 
描述: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文学活动也在逐步转型。其特征是中国文学正在由社会的中心活动领域走向边缘活动领域。转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文学的社会价值功能
从闻一多到叶舒宪
作者: 代云红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蕴  中国文学  叶舒宪  学术研究  世界文学  诗经  中西文化交流  弗洛伊德  中国古典文学  民俗学 
描述:闻一多和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展示了在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景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路。这两种基本理路的形成,有其时代的必然因由。可以说,闻一多和叶舒宪学术研究上的得失也完全是因了二人
开卷有益 掩卷有味
作者: 夏一鸣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讲故事  文本系统  印度人  中国文学  世界化  民间故事  希伯来  抒情诗  文学史  诗学传统 
描述:讲故事、演戏是比较晚出现的,小说、戏剧要到宋以后才繁荣起来。闻一多先生还说,中国文学在元代才算是故事兴趣的醒觉。他推断,按文学的世界化趋势,诗歌将不可避免地退隐到历史的一角,而故事将主宰整个文学史。
我珍藏的朱自清手迹
作者: 陈孝全  来源:上海档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手迹  中文系  中国文学  国民党  杂志编辑  人间词话  闻一多  “割爱”  朱自清 
描述:《上海档案》杂志编辑几次向我约稿,由于琐事多,久久没能交卷。近日整理旧稿,翻出了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稿手迹。这几份朱自清的手迹原本都是他写给我的老师林仲铉先生的,后来林先生因见我研究朱自清,便将他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书信和文稿手迹割爱转赠予我。以下,我就讲述一下这几份朱自清手迹的背景故事吧。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朱自清正在四川成都。当时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夫人陈竹隐和子女住在成都,暑期放假,来自清乃回家和妻儿相聚。门日,他在四川报纸上得知闻一多遇害的噩
陶醉的权利与胡说的自由及其他
作者: 李建军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金瓶梅》  法国小说  《废都》  台湾作家  汉学家  闻一多  贾平凹  外国人  文学奖 
描述:陶醉的权利与胡说的自由及其他
市场经济时代的个人书写——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现代清理
作者: 钟梦姣  来源: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纪末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个人书写  纪实  叙述 
描述:2 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特征 ,这就是以个人书写姿态直面社会现实。这种个人书写特质体现在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绵延与传承之中 ,其表现方式主要为纪实和叙述。简言之 ,表象化书写与书写表象构成了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核。
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生命意识
作者: 郭建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艺思想  中国  现代文化  胡风文学  胡风 
描述:胡风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不论是从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还是从他所坚持的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来看,都直接指涉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主要问题。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描述出胡
全文:胡风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不论是从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还是从他所坚持的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来看,都直接指涉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主要问题。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描述出胡
试论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作者: 刘国庆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楚辞  渊源  民谣 
描述:楚辞产自楚地,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楚地歌谣的特点的分析,来推测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0图]徐复观文集 第2卷 儒家思想与人文世界
作者: 徐复观 李维武  来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社会科学  文学思想史  哲学思想  儒家 
描述:本卷收录了作者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展示了他对中国思想史作“现代的疏释”的态度、方法与基本思路,特别是他对以儒家思想为重点的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学史的理解和阐释。
解读苏东坡
作者: 武守志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臣民社会  解读  韵味  便性适意 
描述: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 ,不在于他做官而在于他作文。他娴熟地运用着韵味十足的汉语不断言说着生命经验所给予的心音。这使他不仅成了著名作家 ,而且成了“听心音”的思者。他终于用自己的生命垒起了一座中国文学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