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栏目导航
  黄冈景秀(17279)
  历史名镇(52)
  著名景区(17227)
  黄冈名戏(11463)
  戏曲名家(309)
  戏曲曲种(11154)
  黄冈特产(366)
  报纸(231)
  会议论文(6)
  学位论文(4)
  期刊(76)
  巴河莲藕(3)
  东山老米酒(2)
  鄂东茯苓(3)
  龟山岩绿茶(8)
  红安苕(3)
  黄梅青虾(2)
  黄州萝卜(3)
  罗田板栗(1)
  罗田甜柿(11)
  麻城茶油(7)
  麻城福白菊(5)
  武穴广济佛手山...(1)
  黄冈美食(41)
  报纸(16)
  期刊(11)
  赤壁东坡饼(2)
  黄冈糍粑鸡汤(2)
  黄州烧梅(2)
  麻城肉糕(2)
  武穴酥糖(4)
  蟹黄鱼翅(2)
  地方文化(73772)
  黄冈(73738)
  红安将军县(24)
  英山茶韵(10)
  黄冈名人(41461)
  人文巨匠(28268)
  科研巨匠(13193)
1/2万碘酸钾碘盐防治碘缺乏病效果评价
作者:高强 高道林 聂书超 屈玉玺 高波  年份期号:1995-第1期 刊名: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关键词:碘酸钾盐 碘缺乏 防治 
描述:1/2万碘酸钾碘盐防治碘缺乏病效果评价高强,高道林,聂书超,屈玉玺,高波信阳地区位于大别山北麓,是碘病的重度流行区,其主要分布在信阳、商城、罗山等八县一市,经过三十年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已于1984年达到了基本控制标准,达标后一直供应1/2万...
1.5~3.0 GPa压力条件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研究
作者:刘强 金振民 章军锋  年份期号:2009-第10期 刊名:科学通报 关键词:折返 脱水熔融 多硅白云母 苏鲁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大别 
描述:以大别山东部碧溪岭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为实验样品,使用活塞圆筒式高温高压装置,在1.5~3.0GPa,800~950℃下进行封闭体系的脱水熔融实验.结果表明:(1)1.5~2.0GPa下,含5%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的初始熔融温度(Tm)≤800~850℃,熔融形成比例为3%的花岗质熔体;(2)随着温度和压力变化,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不同反应产物.1.5~2.0GPa和800~850℃下,多硅白云母和黝帘石在亚固相下析出流体使岩石部分熔融,蓝晶石形成斜长石反应边;(3)随着温度升高,多硅白云母与绿辉石、石
(木屠)杉引种试验初报
作者:李达孝 张瑾杨 左显东 张茂钦 杨绍成 税希特  年份期号:1989-第3期 刊名:西部林业科学 关键词:生长缓慢 生长状况 平均树高 原产地 腾冲县 引种地 高黎贡山 年平均生长量 人工林 针阔叶混交林 
描述:一、(木屠)杉在云南的分布与生长概况(木屠)杉(TaiwaniaflousianaGanssen)又称秃杉,原产云南省高黎贡山,怒江流域一带,分布在腾冲、龙陵、昌宁、福贡、贡山、兰坪等县,海拔1700—2600米的山地。多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中,偶有小片纯林,也有成片人工林。在怒江两岸、高黎贡山适生区,树高可达75米,胸径2米以上,椐杉生长比较迅速,但幼苗期生长缓慢。腾冲县介头区天台山,有一片人工林,定植株行距3×3米,林龄54年,每公顷1044株,郁闭度0.9,平均树高32.4米,最大树高38米;平均胸径
(木屠)杉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1979-第4期 刊名:西部林业科学 关键词:出材率 天台山 杉木 胸径 生长过程 蓄积量 亚热带地区 腾冲县 绿化树种 人工林 
描述:椐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u)属杉科台湾杉属,是世界上的稀有珍贵树种,树形高大,曾见有树高75米,胸径2米的大树,树干通直,出材率高,材质优良,速生高产,我省腾冲县天台山的一片椐杉人工林,54年生,每公顷蓄积量高达1729.9453立方米,其树形优美,四季常绿,常寿,百年大树仍不衰老,因此,(木屠)杉是很理想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和绿化树种。其适应性较广,在我省湿润亚热带地区和部分高山地区可以广泛种植,国内可在杉木种植地区进行试种。
"黄金搭档"的非凡军事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
作者:宁志一  年份期号:1996-第7期 刊名:党史文汇 关键词:刘邓大军 大别山 国民党 部队 刘伯承 蒋介石 鲁西南战役 毛泽东 军事行动 邓小平 
描述:"黄金搭档"的非凡军事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
"郎官湖"与安南旅寓士人黎崱
作者:王颋 张玉华  年份期号:2004-第2期 刊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太白祠 黎崱 郎官湖 
描述:元代,湖广行省汉阳府城南"大别山"之麓的"郎官湖″,是"鄂、汉"地区"标志"性的名胜,由唐朝诗人李白命名.邻湖的"凤栖别墅",住着缘战争北迁的文学"巨擘"安南人黎崱.在他"旅居"生活的50余年里,就在这有着纪念意义的地方,撰写了垂名于世的一书,修复了岸边的"太白祠",并乘北上觐见皇帝和宾客光临之际征求留题诗文,从而留下了"外籍"人士在中国的一段佳话.入明以后,黎氏子裔"突然"消失.而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郎官湖",仍然吸引着朱氏文士的到访和缅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