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艾炷灸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 王金鑫 钱小路 尤艳利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艾柱灸法 
描述:艾炷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逐痹、补虚助阳、扶正祛邪等功效.《灵枢?官能》篇中所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炷灸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太矣”.艾炷灸在一些典型疾病的治疗中独具特色,现将其作一综述,以供同仁参考.
艾炷灸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 王金鑫 钱小路 尤艳利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艾柱灸法 
描述:艾炷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逐痹、补虚助阳、扶正祛邪等功效。《灵枢·官能》篇中所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炷灸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太矣”。艾炷灸在一些典型疾病的治疗中独具特色,现将其作一综述,以供同仁参考。
中药黄芪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 房丽微 刘玉欣  来源:当代医学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黄芪 
描述: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列为上品,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中药黄芪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 房丽微 刘玉欣  来源:当代医学(学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黄芪 
描述: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
血竭的临床应用概述
作者: 肖红梅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血竭 
描述:1500多年的历史了。古人对血竭的效用极为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活血之圣药”[1]。1血竭的临床应用1·
天花粉蛋白的临床应用近况及展望
作者: 张丽君 姜惠中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天花粉蛋白 
描述:天花粉蛋白的临床应用近况及展望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张丽君,姜惠中天花粉是我国传统中药,从葫芦科植物栝萎的根块中提取。宋朝王怀隐所编《太平圣惠方》中最早提到天花粉可用来坠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肯定了天花粉治疗“胎衣不下”和有“通月水”...
大蒜应用古今谈
作者: 刘春英  来源:陕西中医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大蒜 
描述:大蒜,其药用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原名葫。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考证,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入中原,因出胡地,故名之葫。现以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蒜的鳞茎入药。其性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功能行气通滞,温暖脾胃,消肿,解毒,杀虫。常用于饮食积滞、食欲不振、水肿胀满、疮疡肿毒、泄泻、痢疾、肺痨、顿咳,以及皮癣、虫、蛇咬伤、钩虫、蛲虫等病证。
爵床的效用
作者: 郑培銮  来源:时珍国药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爵床 
描述:爵床为爵床科爵床属植物爵床Rostellulariaprocumbens(L.) Ness[Justcia procumbens L.],别名有小青草、六角英、赤眼老母草、麦穗癀、鼠尾癀、疳积草、野万年草、节节寒、大鸭草、毛泽兰(四川)等。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记载爵床“性寒,味微苦。主治腰脊痛、除热、疗血胀下气、杖疮,辟瘟疫邪气。”爵床喜生于沟边或草地阴湿处,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各省。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用。现将笔者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分述如下:
甘草的临床应用
作者: 周富明  来源: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甘草 
描述:认为其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笔者喜用是药,尤多认识,兹归纳于下: (1)甘草蜜炙益气补中时珍曰:“补中宜炙。”甘草蜜炙,其性微温,其味甚甘。张锡纯认为“甘草是甘者主和,故有调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缓,故
外周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作者: 丁祯禄  来源:医药导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临床应用 
描述:1 慢性胃炎本类药物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对胆汁返流胃炎的疗效尤佳。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增强食管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协调幽门的收缩,促进胃排空,从而矫正慢性炎症引起的诸如上腹部胀闷感、腹胀、上腹疼痛;嗳气、胃肠胀气;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