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浅议黄芪的用量变化
作者: 杨国瑛  来源:世界中医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芪 
描述:黄芪,李时珍称之为“补药之长”。一般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个别配伍中可用至120g。现就我院近年来应用黄芪的用量进行概述。1固表止汗黄芪主要是补肺气,肺气足则汗自主。如治疗自汗
黄芪的药性分析
作者: 张欣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芪  药理作用 
描述:黄芪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的干燥根,是一种常用的补益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中药黄芪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 房丽微 刘玉欣  来源:当代医学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黄芪 
描述: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列为上品,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中药黄芪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 房丽微 刘玉欣  来源:当代医学(学术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黄芪 
描述: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的干
黄芪的本草考证
作者: 冯毓秀 李鸣  来源:基层中药杂志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药学  黄芪 
描述:黄芪为常用中药,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现今将“耆”简写为“芪”。关于古代所用黄芪的原植物种类、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作者: 雷正一  来源:上海医药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功能  黄芪 
描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有“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认为黄芪是最重要的补气药。在目前临床应用中黄芪确实是最为常用的补气药之一,它与人参齐名,且有外行重参,内行重芪之说。临床上所用
《本草纲目》选读
作者: 李时珍  来源:中老年健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便不通  酒疸  黄芪  《本草纲目》 
描述:黄芪 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 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主治 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
补药之长:黄芪
作者: 张晓旦  来源:医药食疗保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孙  黄芪  李时珍  补药 
描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关于黄芪,还有两个传说。
补药之长:黄芪
作者: 张晓旦  来源:医食参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孙  黄芪  李时珍  补药 
描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关于黄芪。还有两个传说。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现代应用
作者: 王娟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芪  现代应用  药理作用 
描述:黄芪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 Fisch.) Bge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