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科学分析端午节的来历
作者: 陈清清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端午节  起源  习俗  传说  考证 
描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
“南烛”与食“乌饭”习俗
作者: 尹荣方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养生术  习俗 
描述:食乌饭习俗与道家养生术 乌饭原叫青精饭,它的出现,与道家服食求长生的实践有关,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卷二五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造者又入柿叶、白杨叶数十枝以助色,或又加生铁一块者,止知取其上色,不知乃服食家所忌也。”
三月荠菜似灵丹
作者: 孙诗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蔬菜  营养  口味  荠菜  习俗 
描述:阳春三月,大地回春,那刚刚解冻的沃土上,嫩油油的荠菜碧绿茁壮,为我们提供了一味野珍。我国民间素有“三月荠菜似灵丹”之说,荠菜遍布我国南北各地,宋朝苏东坡品尝了荠菜后写到:“今日食荠极美也。”千百年来我国民间形成了一种习俗,在春节之后要吃一顿荠菜,以消腻除秽,调剂口味,荠菜有多种多样的吃法,
岁时风俗与黄梅戏
作者: 桂遇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岁时风俗  上元  竹枝词  《帝京景物略》  紫姑神  小戏  元宵节  灯市  习俗  黄梅戏 
描述:《岁时风俗与黄梅戏》,是拙稿《民间杂艺习俗与黄梅戏的历史渊源》中的第三章。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厚的二百余出黄梅戏传统剧目,广泛应用了中华民族的岁时风俗。有的折子戏、小戏、独角戏从正月唱到腊月;有的
岁时风俗与黄梅戏
作者: 桂遇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岁时风俗  上巳  《全唐诗》  花朝节  踏青  龙抬头  断火  岁时节日  习俗  黄梅戏 
描述:六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习称“龙抬头”日。这一天有黄龙或青龙降雨人间,驱除旱灾,使人间农业丰收。民俗这天向江湖河港潭岩溪塘等有水的地方,投粮食祭品,以感谢龙抬头降雨之德。《帝京景物略》,“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蛋祭余饼、薰床坑,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明人沈榜《宛署杂记》:“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内婉蜒
岁时风俗与黄梅戏
作者: 桂遇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岁时风俗  扬州府志  《帝京景物略》  忠德  秋夜  盂兰盆会  习俗  鬼门关  中元  黄梅戏 
描述:十四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原是道教祭祀性的节日,与农民目连救母故事传说密切相关。民间沿用此节,作为祭祀祖先的节日,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慎宗追远,尊敬祖先和已去世父母的思想品德。《荆楚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盘供诸佛。”《盂兰
民间说唱文学与黄梅戏的历史渊源
作者: 桂遇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渊源  民间说唱  文学  五祀  敬德  大傩  驱傩  习俗  黄梅戏  傩神 
描述:十门歌 门歌,流行于鄂东和皖西南,民间传说:唱门歌是为纪念门神的。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在西汉就有张贴门神的习俗。祭祀门神就更早:《礼祀 月令》说,“祀门”是“五祀”之一。唱门歌者多在春节期间
“闹”出来的元宵节
作者: 胡子民  来源:就业与保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乡  春节  灯谜  龙灯  传统节日  记忆  元宵节  习俗  花灯  娱乐生活 
描述:的家乡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过去的乡村,没有多少娱乐生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了个快乐年,眼看春耕到了,山民们赶在春忙之前,想着法儿地撒撒欢
从大别山民歌看民歌与民俗的关系
作者: 陈有才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  歌手  《歌谣周刊》  劳动人民  民歌  干柴  大别山区  民间文学  习俗  民俗学 
描述:这样的结论:大别山这个歌舞之乡历来有劳动时唱山歌的习俗,它不象少数民族地区,是在某些节日的定期歌会。它是干什么活,唱什么歌,上什么山,唱什么歌。上山打柴时,就唱:“十二月里来腊梅开,长工上山打干柴”;插秧时就唱:“人人一把秧在手,口唱山歌
《苏东坡百诗百俗解》(生产风俗部分)
作者: 程伯安  来源:咸宁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地方种  红腐  黄州  叉鱼  简说  蚕市  刀耕火种农业  苏拭  习俗 
描述:东坡八首 (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春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 行当如此味,口腹吾已许。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