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112年前的“心灵鸡汤”
作者: 林培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台山  禅意  传教士  李提摩太  心灵 
描述: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的墙壁上抄得《大补清心丸》。21年后,又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书中。虽是佛语禅意,但今天读来,于平衡心境,消除烦恼,增进健康不无裨益。全文于后:[第一段]
永不坍塌
作者: 胡敏  来源:报告文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桥  摩托车  艰苦奋斗  造桥  大别山  坍塌  金寨县  传教士  村民  水电站 
描述:风雪大别山一路颠簸后,我的面前终于出现了剪影般的一大片山峦,天黑着,有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阴凉的山风吹在身上,不禁使我打了一个哆嗦。等了许久,从山影里冲出一辆摩托车,到我面前戛然而止。正是我要找的尹代运。尹代运不高,但很壮实,跟我想象中的形象基本相符。我们的身后便是安徽省金寨县的燕子河镇。我走进了名声显赫的大别山。尹代运说,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那是我们镇上最好的宾馆。他指了指我身后一座高高的建筑。不——我即摆手。我是想到你家去,我是想去看看你们建的大桥。为住宾
鸡公山三次惊动国家最高当局
作者: 笑冰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事委员会  国家  中共中央总书记  大别山  传教士  基督教  国民政府 
描述:鸡公山三次惊动国家最高当局
霍山教案述略
作者: 沈寂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主教堂  辛丑条约  教案  教民  帝国主义  传教士  神父  霍山县  侵略中国  二十世纪初 
描述:帝国主义的传教士,是侵略中国的先锋队。迄清朝末年,传教士已深入我国各个角落,在安徽则遍及52个州县。地处大别山的霍山县,到宣统三年,已建有法国天主教堂8所,英国福音堂一所①,乡民不堪忍受洋教士的蹂躏
中国的罗汉艺术
作者: 马阿兰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天台山  十八罗汉  《高僧传》  性格特征  传教士  汉画像  文化艺术  形体比例  小乘佛教  天主教 
描述:在北京碧云寺的罗汉堂内,木质漆金的五百罗汉栩栩如生。有坐有立姿态各异,有的体瘦修长,有的老态龙钟,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横眉怒目,表情迥然不同。衣着更是无一雷同。这些保存完好的佛像群,正是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结晶。罗汉是梵文所罗汉的略称,小乘佛教...
112年前的“心灵鸡汤”
作者: 林培  来源:科学大观园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心  寺院  收入  信仰  传教士  晚清  李提摩太  浙江天台  英国  心灵 
描述: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的墙壁上抄得《大补清心丸》。21年后,又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书中。虽
113年前的“心灵鸡汤”
作者: 林培  来源:视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增进健康  清心  信仰  传教士  晚清  李提摩太  浙江天台  清热解毒  心灵  定量 
描述: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的墙壁上抄得《大补清心丸》。21年后,又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一书中。虽是佛语禅意,但今天读来,于平衡心境、弥除烦恼、增进健康不无裨益。全文如下:
百年心灵鸡汤
作者: 林培  来源:可乐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增进健康  清心  正义感  信仰  传教士  晚清  浙江天台  清热解毒  心境  心灵 
描述: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墙壁上抄得《大补清心丸》。21年后,他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一书中。虽是佛语禅意,但今天读来,于平衡心境,祛除烦恼,增进健康不无裨益。全文如下。
林语堂故里访问记
作者: 陈世旭  来源:滇池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督教会  苏东坡  父亲  自修  传教士  散文  林语堂  读书  人生  大学毕业 
描述:一林语堂的祖籍在福建漳州市郊元宝镇。祖父是农民,被抓作挑夫而后失踪。父亲年少时挑糖果、豆仔酥在乡间叫卖,后来凭自修进了基督教会的神学院。然后成了传教士,举家来到龙溪平和的坂仔村。我们最先到达的便是这个已经成为
蛙鸣和鸡叫
作者: 叶宝林  来源:新长征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艾森豪威尔  领导干部  引起人们的注意  传教士  《墨子》  闻一多  蛙鸣  信息化时代  点符号  时间观念 
描述:闲翻杂书,见《墨子》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你看,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个不停,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去注意它。可是,鸡棚里的公鸡,只在天亮时啼叫两三声,大家就知道天快亮了,都很留意。” 掩卷沉思,不禁为青蛙而感叹,惜乎悲哉!费了力气,没人理睬;但更为公鸡而感奋,它只两三声,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此,我想到了人们做报告写文章搞演说,应以蛙鸣为戒。 切不可学青蛙,喋喋不休,没完没了;而应学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