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投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谈刘醒龙的小说创作观
作者: 杨迎平  来源:滇池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醒龙  文学评论  小说创作观 
描述:刘醒龙曾在小说集《秋风醉了》的跋中说:聊以自慰的是,自198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以来,我能始终固守着这块清贫的阵地,并旁顾无人的苦心经营着。我想如果有谁能触摸到我的小说中那颗流浪的灵魂,那他就能真正进入我的艺术世界。我企图进入刘醒龙的艺术世界,于是尝试着触摸他的那颗流浪的灵魂。刘醒龙曾以他的大别山之谜系列小说获得影响,获得好评。有人高度评价:《大别山之谜》为评论家研究‘楚文化与当代文学’提供了又一份丰厚的标本。因为它颇得《楚辞》‘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
屈骚楚韵:《蟠虺》的楚文化意蕴解读
作者: 万桂红 王宇珅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楚文化  《蟠虺》  刘醒龙  传统知识分子精神 
描述: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在文本内容的建构中充分彰显了楚文化意蕴,从而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楚文化色彩。小说创造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借助环境营造出浓郁的楚文化氛围;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借人物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以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融入了众多楚文化符号,并借助这些文化符号进一步展现了楚文化的斑斓色彩。这是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部展现楚文化魅力的长篇小说力作。
将灵魂和血肉融入大别山中——记著名作家刘醒龙
作者: 黄晓环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大别山  艺术风格  刘醒龙  民间文化 
描述:大别山是贫困的,但山的坚忍却孕育出刚烈的民风,并以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刻下辉煌的篇章;大别山是神奇的,能在群山万壑间激荡起无言的豪情,使每一个有幸在人生旅途上与大别山相识的志士在邂逅的一瞬间就产生强烈的心灵感应,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摄入山的怀中。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刘醒龙,通过文学将自己的灵魂和血肉融入到大别山中,走进大别山普通人民的精神家园。 刘醒龙于1956年生于大别山麓的英山县,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大部分都是跟着频繁调动的父亲辗转在大别山腹地的乡
隐伏的悲痛:乡土文化,我们还能坚守多久——《天行者》主题新探
作者: 陈瑶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痛  失落  刘醒龙  乡土文化  《天行者》 
描述:湖北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不仅是一部反映乡村民办教师崇高精神的赞歌,更是一部书写乡土文化失落的悲歌!作家在热情赞美民办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流露出乡土文化失落的悲痛。乡土文化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日益强烈的物质欲望与日渐衰退的淳朴民风的演变、日益膨胀的乡村权力欲望与日渐衰微的平等意识的演变和日益疏离的人生梦想与日渐悲凉的人物命运的演变实录般的描写,悲痛则源于刘醒龙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作者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乡土文化失落悲痛的潜在主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体现。
县镇官场中的人性悲歌——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论
作者: 常世举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痛失》  权力  审美  刘醒龙  人格 
描述:本文拟从主题演进、人性畸变、叙事特征、审美意蕴等方面对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痛失》进行评 析,揭示县镇官场中的人性异化和人格扭曲,从而凸显作家关怀人生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
刘醒龙中篇近作透视
作者: 沈嘉达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代的“书记员”  故事的痴迷  刘醒龙  典型的缺失  中篇近作 
描述:刘醒龙继《村支书》、《凤凰琴》之后创作的中篇小说,是这位著名青年作家在获得轰动效应之后所作的种种艺术努力和思想观念发生嬗变的现实见证。本文从“时代的‘书记员’与‘找回自己的灵魂’”、“典型的缺失与激情的消解”和“故事的痴迷与平和从容的叙事风度”三个方面,敏感而辩证地剖析了刘醒龙走红后的中篇小说的创作主旨、艺术情感、典型观及文本特色,从而较好地把握住了刘醒龙的创作个性。这对观照、审视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坛或许有所裨益。
由“小众”到“大众”:«圣天门口»从小说到电视剧之变
作者: 沈嘉达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历史传奇  电视连续剧  现实主义  刘醒龙  长篇小说  《圣天门口》 
描述:根据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遭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尴尬。作为刘醒龙思想精髓集大成者的小说,从"民间"角度,追求"民间的心灵史",塑造了梅外婆、董重里等具有新的介质的人物形象,凸显出了作者有异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历史观;而张黎、刘淼淼导演的同名电视剧打造的却是一部关于草莽英雄杭九枫在革命导师傅朗西教导之下不断"成长"的革命历史传奇,以企图获得当代影视艺术激烈竞争态势下的大众传播效果。同名电视剧"思想"的严重萎缩及其诸多"硬伤",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底层、基层及表述的悖论
作者: 张均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悖论  刘醒龙  《天涯》  小说家  武汉 
描述:见过小说家刘醒龙,在十多年前的武汉。那时《凤凰琴》刚在全国公映,刘醒龙也只三十来岁,像是刚从黄冈调到武汉。他的底层阅历及《秋风醉了》,令人很为期待。但稍后阅读他的《白菜萝卜》,深感不能共鸣。2004年《天涯》等刊物发起底层
对现实的“正面强攻”——从《分享艰难》谈起
作者: 易文翔  来源:新文学评论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周介人  民间立场  批判意识  刘醒龙  《上海文学》  醉了  悲剧精神  圣天  民间生活  挑担茶叶上北京 
描述:刘醒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从1984年发表《黑蝴蝶,黑蝴蝶……》以来,三十多年,他的小说不断推陈出新,形式从短篇、中篇到鸿篇巨制,题材也是丰富多样,但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现实主义的关注和坚持:“大别山之谜”系列对民间生活的写实,《凤凰琴》反映民办教师问题,《分享艰难》、《菩提醉了》等被视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代表作品,《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寂寞歌唱》、《痛失》、《爱到永远》等
人文关怀与现实观照——刘醒龙中短篇小说阅读札记
作者: 刘思含 岳凯华  来源:新文学评论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魔幻色彩  “寻根文学”  地域风情  刘醒龙  人文关怀  深林  现实观照  中短篇小说  尽情发挥  系列作品 
描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醒龙从事文学创作至今笔耕不辍。1984年,他以一篇知青题材的小说《黑蝴蝶,黑蝴蝶……》崭露头角,紧接着就开始了“大别山之谜”系列作品的创作,其魔幻色彩及地域风情,颇有当时风靡文坛的“寻根文学”的一般意味。由于受童年接触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影响,刘醒龙这一时期所着力关注的对象还是大山深林、风俗传奇,优势和缺失正如其自述:“这是尽情发挥想象力的时期,完全靠想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