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黄梅戏演唱中对民族声乐的借鉴
作者: 张雯雯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时代性  审美  声腔 
描述:民族声乐和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属于民族音乐,是华夏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梅戏从起源至今在审美、题材、声腔等方面受着民族声乐的影响,特别是黄梅戏早期的发展阶段在声腔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以民间小调为主、音域较窄、音色单一,在剧目的规模上也受到限制。从四
全文:民族声乐和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属于民族音乐,是华夏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梅戏从起源至今在审美、题材、声腔等方面受着民族声乐的影响,特别是黄梅戏早期
美到极致是自然:首观黄梅戏《徽州往事》有感
作者: 刘贺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  自然  徽州往事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大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在欣赏《徽州往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领略到这部剧背后所代表的极富特色的黄梅戏文化,即细腻与昂扬互补、流畅和激烈交汇,恰如冰与火的融合,使得观众在观赏《徽州人家》时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美到极致是自然:首观黄梅戏《徽州往事》有感
作者: 刘贺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  自然  徽州往事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大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在欣赏《徽州往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领略到这部剧背后所代表的极富特色的黄梅戏文化,即细腻与昂扬互补、流畅和激烈交汇,恰如冰与火的融合,使得观众在观赏《徽州人家》时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可以说,黄梅戏以她独特的真切自然之美征服了国内外观众,使这一传统戏剧形式能够与时俱进、活力无限。
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角度探析
作者: 刘红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  表演形式  戏曲 
描述:。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娱乐的兴起和流行文化的逐渐发展,戏曲作为一种舞台性的表演也开始追求舞美,并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则着重探讨了戏曲的表演形式,通过表演形式来进一步的探究戏曲的审美等方面的特征,进而探索戏曲艺术的未来的发展以及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的重大意义。
观黄梅戏《西厢记》,赏析《长亭送别》:谈学生戏曲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月珍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评判  享受  习作  审美 
描述:为了培养学生的戏曲审美能力,笔者组织学生观看黄梅戏《西厢记》全剧,重点赏析《长亭送别》,并完成习作,不失为教会学生写好随笔的一种方法。
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
作者: 钟俊昆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审美  客家文化 
描述:赣南采茶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它以赣南民歌小调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声腔体系。这种戏曲形式衬词独特、唱腔妩媚多姿、表演身段风格独异,真实地反映了赣南民众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精神个性,是客家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审美文化特质。
论东坡“清”词的审美意蕴
作者: 徐梅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清”词  审美  意蕴 
描述:东坡"清"词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其中的"清"主要指向客观的自然景物、主体的审美心境以及诗乐的独特格致,但很多时候这几种意蕴在东坡"清"词中是合而为一的,即东坡"清"词从整体上呈现出了独特的"清"美。
论闻一多“均齐”思想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作者: 李婕  来源:小说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均齐  诗歌  艺术性  审美 
描述:均齐,是构成我们民族哲学、艺术、道德观念的共同原素。中国诗歌是纯粹的中国艺术的代表,因为首首诗歌里有个中国式的人格。
非常时代的审美自觉―论闻一多的文学思想
作者: 庄锡华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  形式  闻一多  理性 
描述:闻一多的文论强调文学审美的超越性与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反对文学创作的滥情取向,认为应该用理性来规约情感;重视文学审美的形式意义,主张在形式的制约中寻获形式的自由。维护审美、强调理性与形式自觉是闻一多
济慈对闻一多诗学理论的影响
作者: 陈莉萍  来源: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审美  济慈  闻一多 
描述:闻一多在现代诗坛的独特性在于他具有中西兼顾的视野,在他的人生道路选择、关于诗歌美学原则、诗歌审美特征以及实现诗美手段等诗论方面,明显受到了英国诗人济慈的影响。然而,他不是一味的西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坚持走中西结合的理论与创作之路,为我国诗坛做出了贡献。
上页 1 2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