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作者: 王清晨 从柏林 马力  来源:科学通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构造耦合  大陆动力学  大别山造山带 
描述:对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合肥盆地是这一造山带隆起时开始形成的,经历了凹陷→断陷→构造反转3个阶段,造山带的“去根”过程与地慢上涌控制着大别山的隆起和合肥盆地的发育.
学习李四光学术思想,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作者: 高庆华 周显强  来源: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李四光  学术思想  大陆动力学  地球系统科学 
描述:当前地球科学研究已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阶段。李四光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坚持的系统整体观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宝贵的学术思想。通过几十年的研究,不仅已经形成了地质系统整体观的理论体系框架,而且已经应用于地质找矿和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由我国提出的地球系统整体观,应该成为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一条新途径,以便与国际引用的新大陆构造观点方法相互补充,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大别山超高压多硅白云母榴辉岩脱水熔融实验研究
作者: 刘强 金振民  来源: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大陆深俯冲  岩石演化  大陆动力学  榴辉岩  脱水熔融实验 
描述:榴辉岩部分熔融作用是基性岩高压相变重结晶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物质调整和改变力学强度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在含水条件下,榴辉岩部分熔融可以形成与奥长花岗岩相类似、富硅铝而贫铁镁的初始熔体;在相对quot;干&am
大洋岩石层拖曳窄条陆壳俯冲的极限尺度分析-以新西兰南岛和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作者: 石耀霖 范桃园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大陆动力学  大别山  有限单元法  新西兰 
描述:超高壓變質研究涉及的一個基本力學問題是為什麼低密度的大陸地殼岩石能克服浮力俯衝到高密度地幔100多公里的深度。本文的三維有限單元法計算表明:俯衝海洋板塊可以拖曳側面相鄰寬度不超過150km的一窄條大陸板塊,俯衝到超高壓變質深度,形成少見的大規模超高壓變質帶。十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尺度的陸殼塊體,可能被俯衝地幔裹挾至超高壓變質深度,在造山帶內形成零星出露的超高壓變質岩。成熟的陸-陸碰撞帶則不可能使陸殼俯衝到超高壓變質深度。
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
作者: 宋传中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推覆构造  大陆动力学  陆内俯冲  流变学 
描述: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东秦岭北部后造山期的构造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秦岭北缘反冲推覆构造带,以宜阳-鲁山断裂带和熊耳岩片为主体,由S→N逆冲推覆,栾川-伏牛山推覆构造带特征典型,分带性强,由N→S推覆;马超营走滑转换构造带位于二者之间,为一正花状构造带。上述构造组成典型的扇形结构,形成于燕山期末-喜马拉雅初期。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几何学模型和流变学分带结构与华北地块向南俯冲在秦岭地块之下、扬子地块持续向北俯冲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后造山期构造正是研究区现今深部过程在地壳浅部的表现。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
作者: 赵文津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INDEPTH  李四光  岩石圈  大陆动力学  GGT 
描述: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是从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一文开始的,他肯定大陆漂移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外来岩片的确定:来自锆石SHRIMP U-Pb定年的证据
作者: 刘贻灿 李曙光 古晓锋  来源: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大陆碰撞  变质岩  锆石SHRIMP  U  大陆动力学  新元古代  Pb定年 
描述:秦岭-大别造山带是位于中国中部华南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一条重要构造带,也是近十几来国际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其中,榴辉岩相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目前仅发现于桐柏-桐城断裂或磨子潭-晓天断裂以南.但是,近年来,发现大别山北淮阳带东段(商城-麻城断裂以东)原庐镇关群或庐镇关杂岩中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时代为750Ma左右以及浅变质基性岩的形成时代为784 ? 18 Ma,证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