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大别山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初步研究
作者: 付永涛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岩石圈  大别山  有效弹性厚度 
描述:
大别山晚中生代基性岩石成因及岩石圈地幔属性
作者: 张金阳 马昌前 王连训  来源:2007'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暨化学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地幔属性  岩石圈  大别山地区  岩石成因  晚中生代基性岩 
描述: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和基性岩脉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薄片观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锆石年代学研究,限定其成因及岩石圈地幔属性。
大别山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充初步研究
作者: 付永涛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岩石圈  大别山  有效弹性厚度  碰撞造山带  球颗结构 
描述: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
作者: 赵文津  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INDEPTH  李四光  岩石圈  大陆动力学  GGT 
描述: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是从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一文开始的,他肯定大陆漂移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研究获重要进展
作者:   来源:四川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超高压变质岩  计划  岩石圈  项目组  领导  大别山造山带  秦岭  碰撞造山带  地球动力学 
描述: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及其超高压变质岩的研究,已于1993年被纳入国际岩石圈计划,并设置了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任务组,进行“碰撞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经过短短的一两年,这些研究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新成果。项目组科学家提出:秦岭和大别山同属一条造山带,
Age,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h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
作者: 李超 何顺东  来源: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P  中生代  T  岩石圈  大别山  花岗岩  t轨迹 
描述:Throughy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and then inferred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中国的超高压岩石剥露与陆内逆冲作用有关的证据
作者: A.I.Okay A.M.C.Sengr 纪壮义  来源:世界地质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前陆  岩石圈  大陆碰撞  柯石英  佛子岭群  褶皱带  郯庐断裂带  逆冲带  扬子板块 
描述:三叠纪期间由于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大陆碰撞,产生了一条含有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带。在中国东部,它被左旋的郯庐断裂平移了530 km。郯庐断裂在大别山地区突然终止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南部,并且不通过沿长江一带的前陆褶皱带。据此认为,该地区中生代沿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曾被转换成向南的逆冲,并且导致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剥露。碰撞期后的喜马拉雅型的陆内逆冲并伴随侵蚀作用可能是中国极高压变质岩石剥露的主要动因。
大陆构造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
作者: 任秉琛  来源:西北地质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构造研究  岩石圈  地质学  大别山造山带  构造演化  成矿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  大陆构造  沉积盆地 
描述: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陆构造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0—25日在武汉召开。会后对大别山造山带进行了路线地质考察
岩石圈与生态旅游
作者: 秦永丰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市场经济  天台山  岩石圈  精神生活  生态旅游  旅游景观  超基性岩  高波速带  物质生活条件  地球构造 
描述:不断深入,对于旅游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通过对岩石圈与旅游关系的阐述,结合具体的旅游景观,是探索生态旅游的成因,从而揭示旅游资源在观赏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高、初中地理有机结合知识体系训练题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岩石圈  河流径流  地质构造  梯级水电站  地下水  沉积作用  形成原因  水循环  叙述 
描述:(二)地球上的水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答案是正确的。 1.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循环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实现的;B.水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