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作者: 王清晨 林伟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年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大别山  碰撞造山带  地球动力学 
描述: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折返的研究表明,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段(230-210 Ma)在低地温梯度(约10℃/km)下发生同俯冲折返;第二阶段(210-170 Ma)的折返由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引发,浮力开始起作用;第三阶段(170-120 Ma),以区域性岩浆活动、穹隆-伸展构造活动和深剥蚀-沉积为特征。从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过程入手,以侏罗纪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作者: 王清晨 林伟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大别山  碰撞造山带  地球动力学 
描述: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其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过程。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 -折返的研究表明 ,大别山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冷大陆地壳被前导洋壳下拽而持续俯冲的结果。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是多阶段的。第一阶段 (2 30~ 2 10Ma)在低地温梯度 (约10℃ /km)下发生同俯冲折返 ;第二阶段 (2 10~ 170Ma)的折返由深俯冲板片的断离引发 ,浮力开始起作用 ;第三阶段 (170~ 12 0Ma) ,以区域性岩浆活动、穹隆伸展构造活动和深剥蚀沉积为特征。从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
作者: 董树文 孙先如 张勇 黄德志 王刚 戴世坤 于邦存  来源:科学通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别山  地壳结构  大地电磁测深  碰撞造山带 
描述:碰撞造山带理论和模式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 大别山造山带是我国南北地块的接合带,以其诸多特色,尤其暴露造山带根带极难得的剖面,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地质学家,然而,目前对大别造山带的碰撞过程,造山带结构及深部地质了解甚少,1991年由地质矿产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实测的安徽六安-江西瑞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成为第一条横穿大别造山带的地球物理剖面,提供许多深部信息,对已有造山带地质模型予以检验。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
作者: 潘国强 赵连泽 夏木林  来源:中国区域地质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别山  地质演化  碰撞造山带  构造模型 
描述:在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段可以划分出北淮阳地块、岳西地块、四望地块3个构造单元。岳西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普遍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构成一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地块的“核”,其上、下盘则是低压变质或未变质地块的“壳”,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夹心饼”式构造格局。高压变质地块上部边界的正断层和下部边界的逆断层是其“挤出”抬升机制的直接标志。大别山造山带“夹心饼”式构造模型的形成与古生代时期扬子板块向中朝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中生代时期两大板块碰撞并快速抬升作用密切相关
大别山东段榴辉岩的成分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作者: 葛宁洁 李曙光 彭中华 刘德良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北大别榴辉岩  碰撞造山带  温压条件 
描述:大别山东段北部和南部榴辉岩的矿物组成和形成的温压条件有明显差异。北部榴辉岩有两种产状:一种产于超基性岩体内,另一种产于片麻岩內;它们均为石榴石-透辉石组合,不含石英,形成温度为600—740℃。南部榴辉岩均产于大别群片麻岩或大理岩中,为石榴石-绿辉石组合,含石英,形成温度为650—800℃。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形成环境不同,前者可能是俯冲洋壳在较深部位变质而成,后者可能与俯冲陆壳有关。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作者: 徐贵忠 王艺芬 张稳胜  来源: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华北板块  扬子板块  碰撞造山带 
描述: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和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长期演化和碰撞的结果。造山带主要由北淮阳加里东构造带、桐柏—大别山古老断块隆起带和随广加里东构造带组成。根据现今查明的三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不同时代岩系的原岩建造及区域构造特征,重建了其碰撞期前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在加里东末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在碰撞期及碰撞期后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滑脱-推覆构造。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作者: 徐树侗 江来利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构造  大别山  变质带  碰撞造山带 
描述: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碰撞造山带与成矿区划
作者: 邱小平  来源:地质通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壳幔物质相互作用  成矿区划  碰撞造山带 
描述:碰撞造山事件与成矿作用具有强烈的对应耦合关系,而且成矿规模与碰撞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碰撞造山带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强度也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多期次碰撞造山带,均发生过强烈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详细地研究了碰撞造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了相应的成矿构造单元和成矿区带.从碰撞造山的角度提出西天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北祁连山、东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西南三江、康滇陆缘等造山带为重要的成矿区带.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深部细结构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研究
作者: 刘启元 Rainer Kind 陈九辉 Yuan Xiao Hui 李顺成 郭飚 Kurt Wylegalla 赖源根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8届年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深部结构  上地幔  大别山  地震探测  碰撞造山带 
描述:本文通过在大别山地区开展的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拆射和反射探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大别山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充初步研究
作者: 付永涛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岩石圈  大别山  有效弹性厚度  碰撞造山带  球颗结构 
描述: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