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黄冈景秀 (6)
按年份分组
2005(1)
2004(1)
1999(2)
1998(2)
按来源分组
资源调查与环境(1)
火山地质与矿产(1)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地学前缘(1)
岩石学报(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4届年会(1)
相关搜索词
大别山造山及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探讨
作者: 李力刚 傅容珊 黄建华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4届年会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折返机制  大别山造山  超高压岩石 
描述:大别山造山及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探讨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作者: 李曙光 李秋立 侯振辉 杨蔚 王莹  来源:岩石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折返机制  大别造山带  冷却史 
描述: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T-t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到300℃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Ma到219±7Ma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Ma期间从450℃到30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T-t曲线已被近年来获得的高精度金红石U-Pb年龄(218±1.2Ma)(Li et al.,2003),高压变质和退变质独居石Th-Pb年龄(Ayers et al.,2002),和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与华北-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作者: 李曙光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折返机制  冷却史 
描述:古地磁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始于三叠纪初,止于晚侏罗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大别山北部中-上侏罗统砾岩层中榴辉岩砾石的发现表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于三叠纪初,并在中-晚侏罗世出露于地表.因此,超高压变质岩是在陆-陆碰撞过程中完成它的折返出露过程.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历史与机制有助于我们认识大陆的碰撞过程.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θ-t冷却曲线显示超高压变质岩从800℃到300℃经历了三个阶段:(226±3)~(219±7)Ma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 Ma期间从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石变形构造研究
作者: 郭震宇 董火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折返机制  超高压变质岩石  大别山  变形构造  叠加褶皱干涉型 
描述:具有顶端指向NW动向的角闪岩相变形作用D2形成的a型褶皱F2,以共轴样式叠加于纯剪应力状态下榴辉岩相变形作用D形成的斜卧褶皱F之上的二次叠加褶皱,总体形态符合Ramsay第三种干涉型.这两期变形作用揭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石在折返过程中存在两种动力学机制,它们相续作用才使得这些超高压岩石出露地表.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
作者: 薛怀民 董树文 刘晓春 金振民  来源:火山地质与矿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折返机制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杂岩  挤侵作用  折返速率  变质核杂岩模型 
描述: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9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
作者: 薛怀民 董树文 刘晓春 金振民  来源:资源调查与环境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折返机制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杂岩  挤侵作用  折返速率  变质核杂岩模型 
描述: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是扬子板块 与中朝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的产物,表现为扬子板块呈北北东向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 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机制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折返速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变慢。早期阶段 (三叠纪-早侏罗纪)同碰撞期浮力驱动下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在俯冲带内沿道冲-韧性剪 切断裂快速挤侵(extrusio)到地壳层位,折返速率高达4mm/年;中期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