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六州歌头·闻一多颂
作者: 万文才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浩然  英雄  富民强国  故园  歌头  新中国  闻一多 
描述:,红烛泪,动干城。一团火,烧魔怪,醒苍生。鬼神倾。死水微澜倒,新中国,树雄旌。阴霾扫,九州靖,日东升。科学富民强国,飞天梦,异彩纷呈。睹江山如画,国运正方兴。堪慰英灵。
李四光魂系庐山
作者: 马社香  来源:党史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四光  中国工程院  副院长  地质学家  新中国  庐山  中国科学院 
描述:随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大会的隆重举行,不由令人想起新中国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的祖上是蒙古人,祖父库里迁居到湖北黄
黄冈子弟守成苦至今犹忆李仲揆:访李四光纪念馆馆长孙在本
作者: 臧敬  来源:地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四光  新中国  中国人  纪念馆  地质力学  地理 
描述:提到李仲揆,或许并没有人熟识,但是提到李四光,亿万中国人都会如雷贯耳。深深记得这位地质力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帝国主义列强横行的动乱时代,在坎坷中精益求精,为新中国的地理力学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黄梅戏流派艺术纵横谈
作者: 柏龙驹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派  京剧  观众  安庆  新中国  演唱艺术  剧种  严凤英  发展过程  黄梅戏 
描述:旧事重提 几年前,写了《观众呼唤黄(新德)派》一文,主要是想促进黄梅戏流派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同时我认为黄新德作为新一代的黄梅戏代表人物在演唱方面确实不错,值得提倡。文章发表之后,几乎没有什么反响,真有“冷水浇头怀抱冰”之感。后经几位热心朋友了解:赞成的不多,反对的不少。这倒不是针对黄新德本人的演唱艺术,而是涉及对黄梅戏流派之说。“没有派如何流?”就是说黄梅戏根本没有流派之分,有几位老友甚至说:“京剧有流派是历史产物,现在黄梅戏提倡流派是倒退。”我作为一个黄梅戏的爱好者,本是一个门外汉,听此一说,连忙偃旗息
值得探讨的“黄梅调”这一名称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工作  新中国  名称  1949年  1950年  咸丰年间  安庆地区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大家公认它是清咸丰年间(1851年)才在安庆地区大江南北出现,至今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只有98年。笔者年近九十,接触黄梅戏已80多年了。参加黄梅戏改革工作是1950年,66年来,我接触黄梅戏老艺人(1949年前的职业艺人),至少有二百余人
新中国黄梅戏起步的几点史实
作者: 柏龙驹  来源:江淮文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纵横》  文章  史实  新中国  毛泽东  发展历史  黄梅戏  起步 
描述:谈论黄梅戏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这是好事。说明黄梅戏在社会上和人们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然而,有些忆及黄梅戏发展历史的文章,可能作者并非亲历,或所据资料不太周全,失误也就在所难免了。2006年3月号《纵横》杂志所载吴晓先生的《毛泽东情系黄梅戏》一文,就有一些不实之处。“文章千古事”,而且事关史实,为免以讹传讹,有必要做一些澄清。一方面和吴晓先生切磋,一方面也想引起诸多朋友(特别是亲历者、研究者和评论者)的关注。
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
作者: 柏龙驹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究者  证据不足  多元化  新中国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  源头  座谈会  专著 
描述:黄梅戏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新中国建国之前,黄梅戏不受重视,无人研究其首尾,谈不上什么源头问题。新中国建国之后,黄梅戏脱颖而出,有些研究者备尝辛劳出了专著,对黄梅戏源头虽有分析却没有结论
戏曲电影园地里的一朵新花——黄梅戏影片《血泪恩仇录》赏析
作者: 牛均富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中国  唱腔  戏曲片  戏曲电影  电影艺术  戏曲艺术  花木兰  传统文化  黄梅戏 
描述:在我国的电影艺术园地里,戏曲电影是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便是戏曲片。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电影出现过兴旺的景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花木兰》、《宋士杰》、《罗汉钱
阡陌文化定位的得与失:关于庐剧历史问题的思考
作者: 王长安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戏曲研究  历史问题  新中国  文化定位  得与失  思考  庐剧  剧种  黄梅戏 
描述:毋庸讳言,近年来国办庐剧的情状令人担忧,在城市中的话语地位和生命信号日渐低微。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藉此认为庐剧的消亡已为时不远,消极情绪也与日俱增。在我看来,庐剧之所以出现如今这般的困境,应当说与它早期的发展状态有关。其自觉或不自觉地阡陌文化定位,使它在当今越来越迅猛的都市化进程面前显现了不适和惶恐,出现了尴尬。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否则,庐剧的前途将不容乐观。
戏曲广播和八亿农民
作者: 尹廉剑 史纪南  来源:现代传播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艺术  听众  广播  地方戏  姊妹艺术  新中国  戏曲艺术  农民  黄梅戏 
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在广播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十年浩劫期间除外)。通过广播收听戏曲,这已经成了人们文娱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戏曲艺术正面临着姊妹艺术的挑战,经受
上页 1 2 ... 8 9 1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