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7)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17)
按年份分组
2016(1)
2012(1)
2011(1)
2008(2)
2006(2)
2003(1)
2002(1)
2000(2)
1999(1)
1998(1)
1990(1)
1987(1)
1983(1)
1981(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16)
党员生活(武汉)(1)
相关搜索词
黄梅戏与“黄梅阁”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清明节  安徽电视台  逝世  中央电视台  清明时节  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与“黄梅阁”
值得探讨的“黄梅调”这一名称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改革工作  新中国  名称  1949年  1950年  咸丰年间  安庆地区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大家公认它是清咸丰年间(1851年)才在安庆地区大江南北出现,至今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只有98年。笔者年近九十,接触黄梅戏已80多年了。参加黄梅戏改革工作是1950年,66年来,我接触黄梅戏老艺人(1949年前的职业艺人),至少有二百余人
忆黄梅戏首次登上上海舞台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  艺人  猪草  剧团  舞台  兰玉  唱腔  剧种  严凤英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在解放前虽然两度 到过上海,那时演出形式简 陋,人员很少,艺人为了糊 口,临时结班,跑到上海进行地摊演出。观众多是皖西一带在上海谋生的老乡,并不被人重视,没有什么影响。解放不久,于1952年应邀去华东,首次登上上海舞台,载誉归来,这对黄梅戏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事情虽然过去三十年了,我认为它是黄梅戏历史上极
关于黄梅戏"讨彩"与"打彩"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及时注意  郑绍周  情报人员  花彩  插科打浑  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  奴家  怀宁  黄梅戏 
描述:抗日战争后期,我在怀宁小市附近的谢家祠堂读初中(怀宁中学从安庆迁移到后方偏僻农村)开始看黄梅戏.特别是放寒假,离家七华里的三桥程家祠堂的戏台上经常有黄梅戏班演出,不管天阴下雪,只要有戏看总是跟大人去看的.班子很多,有高河张光友的班子、石牌罐子窑的班子、潜山洪海
简说黄梅戏在安庆和池州地区的流行与发展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字记载  周贻白  池州地区  康熙年间  贵池地区  女演员  怀宁  简说  安庆地区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源于鄂东采茶,发展于安庆地区,何时在安庆地区及贵池地区广为流行,说法不一。宿松县志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3)立冬之后农闲时节有演出,号曰采茶。这不能说是采茶流行区。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说:相传乾隆末叶(1736——1796)黄梅水荒,逃者以调歌之。这可能是黄梅调名的开始,当时也有人叫化谷戏。总之,还没有找到确切文字记载。笔者想从黄梅调早期几位艺人出生年代和活动情况加以研究,就不难看出黄梅调流行到安庆地区和池州地区广大村镇的时间了。
严凤英永远和黄梅戏同在──纪念严凤英诞辰七十周年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诞辰  纪念  春秋  严凤英  黄梅戏 
描述:严凤英永远和黄梅戏同在──纪念严凤英诞辰七十周年
安庆地区举办黄梅戏选段清唱会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工作者  董荣  小东  专业工作者  恩生  韩再芬  杨门女将  安庆地区  帅来姣  吴秀兰 
描述:安庆行署文化局、安庆地区文联组织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建国来全区各专业黄梅戏剧团改编、整理、创作的黄梅戏唱腔,进行了广泛搜集。目前已汇集唱腔二千多段,拟精选辑印成册,供专业工作者学习、研究和爱好者欣赏。为了鉴定这些唱段,集中了地、县各剧团的江丽娜、韩再芬、李萍、董荣玲、吴明夏、方从云、张功福、黄恩生、程兆林、姚美美、王凤枝、吴秀兰、郑晓霞、帅来姣、杨积华、张小东等十六名中青年演员配以地区黄
严凤英和她的徒弟们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剧团  六十年代  中国人  严凤英  骄傲  黄梅戏 
描述:严凤英对黄梅戏的杰出的贡献为世人所公认,一百年出了一个严凤英,二百年出了一个程长庚,这不仅是安庆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严凤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十年间,为了后继有人她先后收了六个女弟子。虽然远
对《天仙配》的一些回忆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史  ')  创作过程  黄梅戏 
描述:看了《黄梅戏艺术》今年第二期刊载的陆洪非和王兆乾的文章,其中都谈到《天仙配》中“路遇”一折。因为事关本人,不得不把情况说说清楚。 1952年安徽省政府成立,皖北行署文教处与皖南行署文教处合并,成立安徽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兼局长是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陆学斌,副局长是杨杰。我是余耘同志任艺术科长时的一名科员,分工是搞戏曲改革工作。这年7月,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开学,历时47天,参加学习的有戏曲艺人三百七八十人,都是各剧种主要演员。安徽是戏曲大省,剧种有徽剧、京剧、黄梅戏、泗州戏、庐剧、维扬戏(即扬剧)。常锡戏(
一片丹心为黄梅——纪念王少舫同志逝世一周年
作者: 郑立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猪草  剧院  京剧  表演艺术  麻姑  黄梅剧  夫妻观  安庆地区  文化部  黄梅戏 
描述:今年七月十九日,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同志逝世一周年。去年七月应安徽黄山音乐出版社的邀请,我带着安庆地区黄梅剧团的部分演员在北京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录制《天仙配》声带。二十号晚上从文化部外联局孙祥凝同志处传来了少舫同志溘然去世的消息,录音组的十几个同志无不感到突然,为黄梅戏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由衷的感到婉惜。这是黄梅戏无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