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闻一多的庄子诠释
作者: 阮忠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闻一多  诠释 
描述:闻一多的庄子诠释,除了他对庄子文章字义的一般校正、释说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庄子人生态度的诠释,认为他的“避己”式的逃避主义,本质上是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哀,是没有出路的无奈之举;二是对庄子
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对古代诗歌的诠释
作者: 戴建业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闻一多  诠释 
描述:本文从“真”与“美”的探求、“意义”与“意味”的把捉、激情与理性的交融等三个方面,阐述闻一多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目的、方法与特征,并由此梳理他的学术理路,勾勒出他既有清代朴学家的渊博严谨又富于现代诗人的想象与激情这一独特的学术个性
徐复观《中庸》新诠表微
作者: 宋立林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徐复观  思想史  诠释 
描述: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尤其是对早期儒家思想做过精深的诠释工作。其对《中庸》这一儒家经典的诠释,典型地反映出徐复观诠释思想的基本特征及诠释理路。徐复
徐复观《中庸》新诠表微
作者: 宋立林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徐复观  思想史  诠释 
描述: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尤其是对早期儒家思想做过精深的诠释工作。其对《中庸》这一儒家经典的诠释,典型地反映出徐复观诠释思想的基本特征及诠释理路。徐复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保障——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诠释
作者: 陈年友  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办学理念  黄冈职院  诠释 
描述:黄冈职院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升内涵创建示范特色强校就业至上24字办学理念,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实践,总结提练,集思广益,系统思考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指南;24字理念中包含的六个层面的内容,既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不可或缺;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必须完整、全面地领会、贯彻和实施。
高考政治计算题诠释
作者: 胡承臣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三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高考  计算题  诠释 
描述:高考政治计算题诠释
〈二南〉组诗中看焦卢的超脱
作者: 邱钲伦  来源:东华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二南  焦虑  诗经  诠释  超脱 
描述:在詩經基本問題的討論之外,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入手成為一種新研究方法,如聞一多先生在〈詩經新義〉、〈詩經通義〉中對詩文的考訂,提出在生殖上、性愛隱語的詮釋,陸續有許多學人往此路徑鑽研,將《詩經》文本視為文化符碼,進行文化人類學的考查。當不斷累積《詩經》文本章句,建構一遠古世界之餘,《詩經》卻被稀釋在文化符碼或性愛隱語之中,若我們貼近先民創作詩文時的生活環境、心理狀態,是否能在文化符碼之外,體貼感受先民內心的活動,推測先民創作詩文時的動機;觀察此文化符碼最初形成的起因。 而選用「焦慮」作為體貼先民內心世界乃
赋古典以新义,出新解于陈编——徐复观先生先秦儒学诠释述略
作者: 宋立林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德治主义  徐复观  诠释  人性论 
描述:徐复观先生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思想与学术俱称大师之人物,其对于先秦儒学之诠释,体现了其返本开新之宏愿,亦见其疏释中国文化之雄心。其于先秦儒学之诠释,有其独特之方法与态度自觉。徐复观所诠释之先秦儒学
“德治”能否消解政治:评徐复观对儒学德治主义的现代诠释
作者: 龙佳解  来源:求索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消解  徐复观  德治  诠释 
描述: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对《本草纲目》引用俗语的现代诠释
作者: 温长路  来源:光明中医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献学  诠释  俗语  《本草纲目》 
描述:我国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所以能够成为震撼世界的巨献,除了他在本草学领域内的创新成就之外,与作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对中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继承、对民众实践经验的虚心学习和采撷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借鉴。李氏“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明.王世贞《本草纲目序》),于是才有了被誉为“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同前)的传世之作。从《本草纲目》书中文字所涉及到的土人、农夫、渔人、猎人、山人、皮工、车夫等采访对象和湖北、湖南、安徽、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