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4)
黄冈名人 (2)
按年份分组
2012(2)
2011(1)
2010(1)
1995(1)
1994(1)
按来源分组
西北美术(1)
电影艺术(1)
东方艺术(1)
黄梅戏艺术(1)
戏剧之家(上半月)(1)
武汉音乐学院(1)
相关搜索词
黄梅戏男腔研究
作者: 史宋丹  来源:武汉音乐学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腔  阴柔之美  女腔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是源自湖北省黄梅采茶戏的安徽省地方剧种。经历了黄梅采茶戏、黄梅调、文革前黄梅戏、文革后黄梅戏等四个时期。2009年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后有专家著文说,黄梅戏具有“‘阴柔之美’的美学特征”,应“以花旦为中心”,“男主角的戏再好,也难叫座”,“大量铺排‘男角戏’是很不明智的行为”,“违反艺术规律”。
全文:黄梅戏是源自湖北省黄梅采茶戏的安徽省地方剧种。经历了黄梅采茶戏、黄梅调、文革前黄梅戏、文革后黄梅戏等四个时期。2009年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后有专家著文说,黄梅戏具有“‘阴柔之美’的美学特征”,应“以花旦为中心”,“男主角的戏再好,也难叫座”,“大量铺排‘男角戏’是很不明智的行为”,“违反艺术规律”。①文革前的黄梅采茶戏和黄梅戏主要腔调,都是男女并重的。《天仙配》中不仅有七仙女的女腔还有董永的男腔。生角王少舫先生的唱腔与旦角严凤英女士的唱腔齐名。说明男性同样是剧中的半边天,与女性相比,男性同样具有自身的独特
铜琶铁绰话黄梅:谈湖北黄梅戏的阳刚之气
作者: 申东辉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才培养  阴柔之美  艺术风格  湖北省  主要表现  长足发展  剧目  黄梅戏  中国戏曲  安徽 
描述: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开花结果于安徽,这在中国戏曲界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上世纪90年代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以来,黄梅戏已在湖北取得长足发展,人才培养、剧目建设均取得了显著
从《戏牡丹》体味女性之美
作者: 郑玉兰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阴柔之美  牡丹  传统剧目  体味  女性之美  皖江流域  女性人物  黄梅戏 
描述:我在舞台上饰演的角色多数是一些独具魅力的女性,每一个角色都是我十分中意的。在不短的演员生涯中,我渐渐发现。那些让人们难以忘怀的经典黄梅戏剧目,不管是折子戏或是大戏,不管是传统剧目亦或是移植戏曲,都带有一股浓郁的女性阴柔之美。从黄梅戏的剧目上来看。以女性人物为故事轴心发展剧情的剧本不在少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旦角们在台上大放异彩。这是因为我们所热爱的黄梅戏诞生于皖江流域,是由吴楚之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基质造就而成的。比如我经常会扮演的一些旦角角色,虽然人物的身份、所处环境、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却在每个人的性格特
豫剧旦脚艺术的美学精神
作者: 谭静波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特征  阴柔之美  花旦  美学精神  审美效应  穆桂英  豫剧  巾帼英雄  阳刚之美  代表作 
描述:豫剧旦脚艺术的美学精神文/谭静波图/王信军姜健三十年代以来,旦脚逐渐成为豫剧的主行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豫剧的阴柔之美的成分,但是并没有改变豫剧这一剧种的本质特征,豫剧仍然是充溢着阳刚之美的剧种。豫剧旦脚相对于阴柔之美的剧种如越剧、黄梅戏的旦脚,...
阳刚本从阴柔来:看《岁岁清明》
作者: 王一川  来源:电影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文化品格  美学效果  阴柔之美  清明  现实主义  杭州城市  影片  龙井茶  文化符号 
描述:提起杭州城,人们总会想到柔媚的西子湖和芳香扑鼻的西湖龙井茶,也会想到苏东坡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总是把杭州城同阴柔之美联系起来。这样想象的杭州城市文化品格,自然多偏于阴柔,但有多少人还能想到它自有其阳刚一面呢?《岁岁清明》就让我经历
书法本应众美兼具——兼论毛泽东给田家英信的评价及当代书家的碑、帖观
作者: 方磊  来源:西北美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阴柔之美  于右任  毛泽东  田家英  康有为  美学追求  碑学  尊魏卑唐  书坛  中国书法艺术 
描述:自清人阮元《南北书派论》及《北碑南帖论》出,“江左风流,疏放妍妙,意态挥洒”的南帖与“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的北碑在美学追求上的差异立即引起书界的重视,且不论以地域之南北强分书法风貌是否科学,也不论某个具体书家倒底应归入那派可否定论,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东晋至今的一千六百多年里,历代书家在用笔、结体与意态、神韵的取舍上确实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中国书法艺术有过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一尚阴柔,一尚阳刚。 有趣的是,从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直到清代中叶包世臣、康有为等崇碑抑帖、尊魏卑唐为止,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