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8110)
报纸(26796)
图书(7008)
会议论文(928)
图片(805)
学位论文(674)
本馆藏书(18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化 (73806)
黄冈名人 (41514)
黄冈景秀 (17299)
黄冈名戏 (11480)
黄冈特产 (366)
黄冈美食 (41)
按年份分组
2017(994)
2016(15031)
2015(11439)
2014(10703)
2013(10566)
2012(10756)
2011(8679)
2010(8747)
2009(7317)
2008(5776)
2007(5669)
2006(4852)
2005(3704)
2004(3632)
2003(3199)
2002(2763)
2001(2327)
2000(2130)
1999(2137)
1997(1904)
1996(1837)
1995(1686)
1994(1649)
1993(943)
1990(1090)
1989(991)
1988(987)
1987(1090)
1983(780)
1957(151)
按来源分组
黄冈日报(13500)
鄂东晚报(3005)
楚天时报(845)
湖北日报(727)
人民日报(210)
楚天都市报(187)
农村新报(136)
楚天金报(107)
人民政协报(72)
武汉晨报(66)
长江商报(62)
武汉晚报(55)
恩施日报(48)
湖北电力报(38)
人民日报海外版(28)
农村金融时报(28)
新民晚报(24)
中国质量报(23)
中国税务报(20)
经济日报(18)
三峡晚报(12)
中国食品报(12)
中老年时报(11)
新民晚报美国版(11)
中国渔业报(10)
中国特产报(7)
中国经济时报(7)
农民日报(6)
中国贸易报(4)
湖北科技报(2)
相关搜索词
闻一多诗学的意义
作者: 王光明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新诗”史上,第一代诗人的功绩是破坏,是以彻底的决心把传统的诗歌帝国夷为一片废墟,至于这片废墟上该怎样建设, 这个任务是由新月诗派开始的第二代以后的诗人一代一代承担起来的。而在第二代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向人们昭示:从语言形式下手打倒旧诗,是胡适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建设“新诗”,还须从形式和语言着眼。
闻一多与人民
作者: 赵慧 言芷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这是闻一多《死水·祈祷》中的一节。不消说,闻一多就是他疑问中的中国人,是要把伟大中华民族的“记忆抱紧”的中国人。他“心里有尧舜的心”,他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他是黄帝、神农的后裔;他的清泪和狂笑中会有孔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情感……总之,存在闻一多和真正的中国人的心里的,是伟大、悠久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这就是他“抱紧”的爱国主义
闻一多:爱的耕耘者
作者: 林碧珍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闻一多说,爱是诗人的主要天赋。爱是他诗歌的灵魂,也是贯穿他一生的红线,其内涵极其丰富,而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是他爱的两根支柱。
闻一多文化诗学论
作者: 黄曼君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闻一多诗学一方面有广阔的文化视野, 另一方面又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其诗其文,文化阐释与审美阐释, 文化人格精神与诗性审美把握,两方面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在两个极点之间展示出无限丰富的组合级次和实际形态,而且二者往往融会贯通又互相映衬,达到了很好的结合,成就了其诗学特别的风姿。本文对这种文化诗学的特征进行探讨,对文学的文化研究和现代文论话语的创建是有意义的。
闻一多的唐诗学观
作者: 龚贤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现代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史上,诗人学者闻一多是一道最绚丽的风景,他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闻一多的学术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古代诗歌。他从新诗创作转向古诗研究,以一个现代诗人的思维方式、情感特质和审美理想去观照中国古代诗歌。他以实证考据学为基础,进行诗学阐释、背景说明、思想分析、美学欣赏和文化学观照及文学史的建构。闻一多在唐诗的研究中深深体悟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他以诗人的敏感、哲人的思考和史家的卓识,对唐诗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阐释和多维的整体观照。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他的唐诗学观。
闻一多诗文的幽默品格
作者: 卢斯飞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闻一多的一些同事和学生都曾在回忆文章中提到,闻一多的讲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这一切与他那渊博的知识、独立的见解、层层深入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分不开。其实,各种门类的艺术(讲课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之间往往有相同之处。闻一多的诗文。往往涉笔成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那坦荡、豪放、热烈、真诚的人格魅力,这种特色也正是他的作品使人爱读和耐读的原因之一。
抗战时期闻一多的生存方式
作者: 李文平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闻一多作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一生经历了由诗人到学者而最终成为民主斗士三个人生阶段。在这每一人生阶段中因其角色定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既有明显的区别, 又有内在的联系,而抗战时期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生存方式,不仅在他个人的人生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认识与其同时代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而言也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
闻一多《九歌》研究风格
作者: 李中华 李利民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闻一多在《楚辞校补序》里说:“给自己(的《楚辞》研究) 定下了三项课题:(一)说明背景,(二)诠释词义,(三)校正文字。三项课题本是互相关联的,尤其(一)与(二),(二)与 (三)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线,所以要交卷最好是三项同时交出。但情势迫我提早交卷……我只好将这最下层,也最基本的第三项——校正文字的工作,先行结束,而尽量将第二项——诠释词义
闻一多之书信——英文篇
作者: 铃木义昭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序闻一多生前之书信,共留有230封,收录于《闻一多全集》第12卷——书信、日记、附录卷其中家书主要是给胞弟闻家驷及家中其他人的。闻一多青年时代的家书,经梁实秋、饶孟侃等人之手,大多得以保存。有关这些书信,在《中国之书简——闻一多篇——》中已加以论述。上篇论文主要是就闻一多的家书谈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在上篇论文中我也写道“闻一多的英文书信, 在本稿中不做涉及,下次再做详细论述”这次我将履行以上约定,主要就闻一多的英文书简来谈一谈。这封英文书简是现存惟一的闻一多亲笔所书的英文书信。通过此书信,我们可以了解刚刚
闻一多的人性救国思想及实践
作者: 李光荣  来源: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九一八事变”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带来了关于国家民族前途的思考。但是思考归思考,行动归行动,知识分子普遍认为,打仗是军队的事,自己做的是学问。闻一多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仍然“思而不作”。直到1935年下半年,他还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