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0)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22)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2(1)
2011(1)
2002(1)
2001(1)
1996(2)
1995(1)
1994(1)
1992(1)
1990(1)
1987(2)
1986(2)
1985(1)
1983(2)
1982(3)
1981(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17)
中国电视戏曲(1)
福建艺术(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1)
新疆师范大学(1)
中山大学(1)
相关搜索词
申遗后抚州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 范思思  来源:中山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班  抚州采茶戏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抚州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原始曲调取材于民间流行的采茶歌,后融入了一些民间舞蹈动作,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节日灯彩表演项目。明末清初,艺人们再将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相结合,形成独立的三脚班,即一旦、一丑、一锣鼓。清末时分,角色增多,生、旦、净、末、丑齐全,也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队伴奏,形成
全文:抚州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原始曲调取材于民间流行的采茶歌,后融入了一些民间舞蹈动作,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节日灯彩表演项目。明末清初,艺人们再将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相结合,形成独立的三脚班,即一旦、一丑、一锣鼓。清末时分,角色增多,生、旦、净、末、丑齐全,也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队伴奏,形成了半班,后发展为抚河大班。解放后,地方戏剧高速发展,被定名为抚州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是一种区域性极强的地方剧种,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度是当地老百姓娱乐方式的首选。2010年6月2日,被列入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
湖南临湘花鼓戏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 汪叶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班  临湘花鼓戏  调查研究 
描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的总称,是在民间歌舞——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等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我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乐种之一。临湘花鼓戏作为湖南花鼓戏的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声腔体系在湖南花鼓戏中享有重要地位。临湘花鼓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嗡琴”也被命名为“临湘嗡琴戏”至今已经
全文: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的总称,是在民间歌舞——地花鼓、花灯、采茶灯等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我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乐种之一。临湘花鼓戏作为湖南花鼓戏的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声腔体系在湖南花鼓戏中享有重要地位。临湘花鼓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嗡琴”也被命名为“临湘嗡琴戏”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1870年历史上就有记录在案门班是文白的“乌畈门班”标志着临湘花鼓戏由传统的三小戏正式转入具有规模的大型嗡琴戏。临湘花鼓戏在经历过发展、鼎盛、解散终于于1998年由临湘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
民众生活与民间戏曲:对汨罗市花鼓戏的调查研究
作者: 吴艺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班  花鼓戏  民间 
描述:汩罗市花鼓戏,属湖南地方戏曲。本文通过跟踪调查近年汨罗市民营花鼓戏班在农村演出的现状,探讨其在现代乡村社会的民俗语境下的自我发展之路。笔者认为,一类地方戏曲只有时刻保持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切实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才能得到人民大众长久的热爱。
桂椿柏与黄梅戏
作者: 亦悦 张良俊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剧团  戏班  青阳  安庆  铜陵县  扬剧  女演员  黄梅戏  戏院 
描述:黄梅戏前辈艺人中,有一位历经坎坷的老艺人不应被人们遗忘。他就是铜陵县黄梅戏剧团前任团长、年逾古稀的桂椿柏老人。人们说他是梅苑中一株老梅,枝叶虽残,余香犹存。 桂椿柏,小名桂天赐,一九一一年生于贵池县殷家汇。十五岁从吴文兆学裁缝和黄梅调。一九二七年拜程积善为师,从此以唱戏为业,与王和楼、王双根、吴胜堂、陈忙牛、周双四、周松柏等组班,演唱于皖南太平、青阳
黄梅戏轶闻(二则)
作者: 黄志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道士  对联  戏班  桐城县  妖精  竹山  演员  小戏  戏台  黄梅戏 
描述:一、戏台上的对联 四十多年以前,我在桐城县某乡间一座私塾里读书。塾师经常给我们这些“小蒙童”讲解一些古今对联。五光十彩,无奇不有,其中就有不少黄梅戏戏台上的。记得有两副是这样的: 远听锣鼓乒乓,嗯!定是琚
皖西地区的黄梅戏
作者: 陶锦源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剧团  舞台  戏班  世袭领地  皖西地区  安庆  倒七戏  新学员  庐剧  黄梅戏 
描述:解放前,活跃在皖西地带的地方戏班,除了京剧戏班和少数推剧班外,多为“倒七戏”,也就是现在的庐剧。至今,皖西庐剧仍是“西路庐剧”的代表。可是,就在这个庐剧的“世袭领地”上,黄梅戏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扎下
黄梅戏自采茶来——略谈黄梅戏在宿松的发展
作者: 孟晋 晓阳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县志  戏班  田歌  宿松县  小戏  剧种  黄梅采茶戏  黄梅县  黄梅戏 
描述: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安徽宿松县,同湖北黄梅田园接壤,山水相连,世代联姻,有的地方仅只一街之隔。它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 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一书中指出:“相传清代乾隆末叶(1776—1795),湖北黄梅一带,接连遭受水灾和旱灾,农民无以为生,相率外逃。一部份逃至安徽的宿松、太湖以及怀宁等地,其
梨园子弟,耿耿丹心:早期黄梅戏艺人吴汉周烈士传略
作者: 汪同元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梨园子弟  艺人  共产党人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戏班  桐城县  抗日游击队  新四军  地下党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如今声名远播,然而历史上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与牺牲的早期艺人,却鲜为人知。吴汉周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烈士。
我的父亲
作者: 丁翠霞 仲藻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班  戏德  陈氏  跳粉墙  小女子  小戏  动势  西皮  黄梅戏  小调 
描述:我的父亲——丁永泉,一生只读过半年私塾,十三岁学唱黄梅调,始终和“卑贱”的底层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旧社会,他虽不懂把黄梅戏作为武器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道理,然而他以朴实的阶级感情,把生活天地缩影于土墩、庙台。他老人家演出的《告粮官》、《乌金记》、《卖花记》、《金钗记》、《荞麦记》、《珍珠塔》等传统剧目以及一些生活小戏,都以鲜明的态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联话四则
作者: 白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联  艺人  猪草  戏班  青阳县  青阳腔  戏台  怀宁县  黄梅戏  群众大会 
描述:据说怀宁县某村有位私塾先生,姓宋,人称宋老夫子,出身寒苦,为人正派。解放前,从来不看黄梅戏。有一次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宋老夫子也去参加。会后唱了几出黄梅戏。宋老夫子看了,顿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禁连声喝采。散戏之后,他欣然命笔,写了一副盛赞黄梅戏的对联: 唱‘怀腔’,廿四史中无此卷; 听‘府调’,十三经外有奇书! 此后,宋老夫子便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演必到,即使数十里之遥,也要赶去观看,简直成了个‘黄梅戏迷’。有一年春节,宋老夫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