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黄梅戏生态形式研究
作者: 肖欣锴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承  生态形式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所引入。一旦黄梅戏所依附生存的文化生态削弱或消失,它的生命力也将受到削弱甚至枯萎。本文将就黄梅戏的生态形式及其引发的传承问题展开讨论。
鄂派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者: 周剑  来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承  鄂派黄梅戏  发展 
描述:黄梅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传承与发展也和大多数历史文化一样面临着许多的困境。通过对鄂派黄梅戏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立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其他的剧种中寻找可以利用的发展模式再加以创新,探寻鄂派黄梅戏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申遗后抚州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 范思思  来源:中山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班  抚州采茶戏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抚州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原始曲调取材于民间流行的采茶歌,后融入了一些民间舞蹈动作,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节日灯彩表演项目。明末清初,艺人们再将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相结合,形成独立的三脚班,即一旦、一丑、一锣鼓。清末时分,角色增多,生、旦、净、末、丑齐全,也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队伴奏,形成
全文:抚州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原始曲调取材于民间流行的采茶歌,后融入了一些民间舞蹈动作,逐步发展成为大型节日灯彩表演项目。明末清初,艺人们再将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相结合,形成独立的三脚班,即一旦、一丑、一锣鼓。清末时分,角色增多,生、旦、净、末、丑齐全,也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队伴奏,形成了半班,后发展为抚河大班。解放后,地方戏剧高速发展,被定名为抚州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是一种区域性极强的地方剧种,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度是当地老百姓娱乐方式的首选。2010年6月2日,被列入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
益阳花鼓戏音乐教育传承现状研究
作者: 石盼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花鼓戏  教育  传承  益阳 
描述:益阳花鼓戏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益阳花鼓戏产生于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通俗文化,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是一种自娱自乐的
全文:形态发生剧烈的变化,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益阳花鼓戏濒危状况日益加剧。为此,本文从保护和传承
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
作者: 李燕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演唱特点  传承  唱腔  岳阳花鼓戏 
描述:湖南各地花鼓戏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被分为六大类,岳阳花鼓戏以其在湘东北地区的影响力成为其中之一。与其他五类花鼓戏相比,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风格迥异的区别。六者在艺术风格、取材特点、表演艺术、音乐曲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这是它们之所以能统称为湖南花鼓戏的原因,也是六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然而它
全文:湖南各地花鼓戏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被分为六大类,岳阳花鼓戏以其在湘东北地区的影响力成为其中之一。与其他五类花鼓戏相比,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风格迥异的区别。六者在艺术风格、取材特点、表演艺术、音乐曲调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这是它们之所以能统称为湖南花鼓戏的原因,也是六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然而它们在唱腔、表演艺术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是将六者进行区分开来的标准。文章从唱腔的研究入手,主要是看重唱腔在戏曲剧种中的重要地位,不同形式的剧种之间唱腔必然不同,就算同一戏曲曲种在不同的地区也会存
天沔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作者: 刘佳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沔花鼓戏  传承  保护性对策 
描述: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沔花鼓戏这一古老的剧种紧牢的扎根在天沔这块沃土上,它以荆楚大地原生态的文艺形式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天沔花鼓戏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劳动而成长,成为大众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任
全文: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沔花鼓戏这一古老的剧种紧牢的扎根在天沔这块沃土上,它以荆楚大地原生态的文艺形式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天沔花鼓戏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劳动而成长,成为大众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任何文艺形式都会经历由产生到兴旺发展再趋于衰落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发展的天沔花鼓戏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的重大冲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兴起的大背景下,笔者以天沔花
论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作者: 关阳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承  对策  发展  黄梅戏 
描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根植群众,民间艺术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传承创新,生生不息。本文主要提出了几点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希望为黄梅戏的发展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黄梅香自苦寒来——黄梅戏艺人斯淑娴的口述史解读
作者: 吴苏悦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承  口述史  文革  黄梅戏 
描述:本文通过对黄梅戏艺人斯淑娴口述史进行解读,忠实记录了一位黄梅戏艺人坎坷的从艺经历,也从侧面为读者解读了黄梅戏艺术传承的艰辛历程。
浅析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黄梅戏《天仙配》为例
作者: 邢康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承  《天仙配》  发展  黄梅戏 
描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很多古老的地方戏曲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黄梅戏也不例外,怎样传承和发展将是我们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场黄梅剧,终身黄梅人:一个黄梅戏演员的自白
作者: 郑玉兰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传承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演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