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7)
黄冈景秀 (1)
按年份分组
2016(1)
2013(1)
2011(4)
2008(2)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2)
人民司法(1)
江淮(1)
中华儿女(1)
半月谈(1)
安徽文学(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1)
相关搜索词
桐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和途径研究——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作者: 开健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桐城文化 
描述:桐城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桐城文学、民间文艺、文物胜迹、桐城名士、黄梅戏、桐城教育、民俗文化、土特产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桐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让桐城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等,初见成效;且具有“示范效应”,既影响到本校的学生(未来的人民教师),又促进了本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为中小学、其他师范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借鉴作用。
桐城歌与黄梅戏
作者: 许桂枝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歌坛  学者  民歌  《山歌》  明代  桐城文化  冯梦龙  黄梅戏 
描述:说起桐城歌它不仅与桐城文化紧密相关,也与黄梅戏紧密相连。经许多学者研究桐城歌作为一种歌种,早在明代就跻身于中国歌坛。《明代杂曲集》里就采录桐城歌25首,冯梦龙的《山歌》收了24首,并辟专卷(卷十桐城时兴歌)。清代乾隆九年刊印的《万花小曲》,也收有桐城歌。
我对《六尺巷》的一些个人感受
作者: 崔克勇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宰相  桐城市  安庆  姚永朴  故事  管家  桐城文化  安徽省  黄梅戏  鹅卵石 
描述:我院在2006年受安庆市政府委派,排演了大型古装戏《六尺巷》,我有幸在剧中扮演了老管家"张天昊"一角,在这里就我对《六尺巷》一些感悟和想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的西后街,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
中国文都:桐城
作者:暂无 来源:安徽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桐城派  区划  大别山东麓  沿革  文化名城  春秋时期  桐城文化  安徽省  历史悠久  黄梅戏 
描述: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之滨,大别山东麓,是省级厉史文化名城、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素有"文都"之美誉。桐城历史悠久,历代区划沿革多变。春秋时期为桐国
壮大提升旅游经济“难忘安徽”续写华章
作者: 胡学凡  来源:半月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水风光  旅游经济  续写  历史传承  文化资源  桐城文化  旅游资源  安徽 
描述:安徽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时空流转、自然形成的山水风光,朝代更迭、历史传承的人文古迹,留存于安徽的古城、古村、古牌坊、古运河、古战场等遗存丰厚;诞生在安徽的新安文化、桐城文化、建安文化,影响深远。起源于安徽的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精彩纷呈,传承于安徽的文房四宝、徽州三雕、皖北剪纸.底蕴深厚。安徽山水灵秀、生态美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王强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城市梦”
作者: 杨滢  来源:中华儿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魅力  文化氛围  桐城市  安庆市  理想主义者  老百姓  文化产业  市委书记  桐城文化  黄梅戏 
描述:在桐城的大街小巷,现任市委书记王强一直被老百姓们誉为是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书记。虽上任不满三年,但他思维超前、行为果敢,意气风发、敢打敢冲的一贯风格,在桐城上上下下有口皆碑。
唱响家乡桐城歌
作者: 郭骊  来源:江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乡  山歌  清水塘  地道  开幕式  桐城文化  旋律  冯梦龙  花儿  黄梅戏 
描述:小小妹子唻,唉,叫我怎样晒?打一个哑谜子你就猜猜呀。快快叫上来呀。清水塘里有个小刺猬唻,张着嘴来龇着牙唻,捉又不敢捉唻,拿又不敢拿唻,此花儿叫喂做哇,此花儿叫喂做哇,什么样子咙花咙?这首名为《哑谜歌》的歌曲,是一首地道的桐城歌,在2009年10月18日首届桐城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唱,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全场观众。
孤村到晓有灯火
作者: 吴金水  来源:人民司法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灯火  桐城文派  大别山  人口数  内在精神  文化传统  相互交融  扬子江  桐城文化  物质利益 
描述:大别山尽头,扬子江北岸,山与水之间,是吾乡桐城。这块充盈山水灵气的土地,因文人辈出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大名。即使是现在,大凡读过书的人,也约摸知道清代有个桐城文派。其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桐城只是一个小城,人口数十万,地方数万顷,平平常常,淡淡清清。可为什么偏偏是它不寻常地名贯青史?其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桐城人,我以为桐城之所以能取得那样的辉煌,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其内在精神的外化。而这种桐城精神是由两大相互交融的文化传统构成,一是礼让三尺,一是穷不丢书,两者组成了和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