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9)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9)
按年份分组
2015(3)
2014(1)
2013(1)
1998(1)
1986(1)
1985(1)
1983(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6)
戏剧之家(1)
民族音乐(1)
大众文艺(1)
相关搜索词
黄梅飘香:陈欧体之黄梅戏版
作者: 张子游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闹花灯  严凤英  黄梅戏 
描述:严凤英 你只看到女驸马帽插宫花,却没看到七仙女泪沾衣襟。你有你的掂量,我有我的原则。你享受名利繁华,我维护声誉尊严。你不解我誓不低头,我遗憾你轻易出走。你可以说打猪草山野老土,我会证明闹花灯永不落伍。天上人间,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蜚短流长。
振兴黄梅戏的思考与建议:在“改革与发展黄梅戏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刘云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史  地方戏曲  闹花灯  女驸马  曲界  戏曲剧种  怀宁  戏曲危机  军阀混战  鼓戏 
描述:一 黄梅戏的前景中国有近400个戏曲剧种,这在世界各国戏剧史上是罕见的.究其成因,一是中国自西周始,名为实现了大统一,实际上并未有过真正的统一,或者说只有过短暂的统一,封建割据和军阀混战一直延续到民国年代;二是中国地域辽阔,山川阻隔,给
清新质朴的闹花灯
作者: 钱霖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时期  闹花灯  戏曲种类  清新  民间小调  文化艺术  质朴  黄梅戏 
描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种类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魏晋时期的古诗文,到唐诗的绝句律诗,宋词的长短句,渐渐发展成为元时期的杂剧,再到明时期的传奇,至清朝时正式发展为戏曲,并且由此开始百花齐放,发展出了无数的戏曲种类.黄梅戏便是这众多种类中的一员.黄梅戏的前身就是民间所传唱的采茶调,后来融合了文南词、岳西高腔等民间小调的音乐元素,才发展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黄梅戏.
黄梅小戏的简与繁
作者: 马丁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一段段  普通生活  闹花灯  艺术作品  艺术创造  东西方艺术  艺术形式  董生  打猪草  中国戏曲 
描述:中国是个善意的民族,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形式都是以一种写意的方式呈现。而西方艺术却是一种善实的艺术,东西方艺术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戏曲,同样是一种写意的艺术,并且在写意的基础上使用了夸张、虚拟的手法!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唯一源泉。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不可能是普通生活自然形态的重现。它必定是通过艺术的手法使生活的原貌得到一定的升华,再把升华的精髓展现于人。说到源于生活,升华艺术,回归人民,黄梅戏的传统小戏似
难忘的教诲-忆盖叫天老先生的一次讲话
作者: 田玉莲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梅戏剧团  剧场演出  闹花灯  董永  京剧团  优美动听  京剧表演艺术  盖叫天  打猪草  《天仙配》 
描述:在清理书籍时,发现了一个笔记本,记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先生生前所作的一次讲话。笔记本里还夹着一张他与我们的合影。两件珍贵的记录都是十年浩劫后所幸存。而盖叫天这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却在劫难中离开了人世。手捧着他的讲话记录和珍贵的留影,怎么不令人感慨系之? 那是一九五六年的初夏,我团(原安庆市胜利黄梅戏剧团)在九江市人民剧场演出,盖叫天老先生也率领京剧团在九江演出。有一天他特地带了几个学生来看《天仙配》。那天,我扮演七仙女,汪少云饰董永。开演前,盖老来到后台,给我们打气,演出
严凤英省亲
作者: 金美林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起时落  刘三姐  闹花灯  朱俊  王少舫  九六  严凤英  家乡人  李秀 
描述:严凤英同志是第三届全国人大的潜山县代表。所以,潜山人民把她看作自己的家乡人。 一九六二年春,春暖花开的好时光,凤姑娘随着黄梅剧团,回到娘家潜山梅城演出。真个是“车水马龙人如潮,皖山潜水皆欢笑,百鸟争鸣迎佳客,群芳斗艳分外娇”,购票
严云高传略
作者: 严云高 张良俊 黄旭初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桐城县  闹花灯  兄弟二人  罗家岭  王少舫  程积善  罗帕记  严凤英  云高  阳戏 
描述:严云高,乳名严玉檀,安徽省桐城县罗家岭镇人,1904年生。父严鸿盛,罗家岭镇上的更夫。母金氏,生云高兄弟二人,云高为弟。其兄严守信,旧社会在一家银行里当伙伕。家境清贫,所谓“田无半亩,地无半分,手搞嘴吃,流浪为生”。严云高十五岁学徒,学的是白铁手
21世纪以来花鼓戏研究综述
作者: 洪晨  来源:民族音乐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闹花灯  传承保护  艺术价值  范正明  社会文化价值  商洛花鼓  审美趣味  题材来源  专业剧团 
描述:花鼓戏是地方保护戏曲的代表性剧种,2008年就被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地方的花鼓戏虽然唱腔和表演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来自民间,题材来源于劳动人民工作和生活,都是凝聚着民间百姓们的智慧和审美趣味,有着共同的艺术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下面我将尝试从花鼓戏的发展轨迹、花鼓戏的唱腔技法,以及花鼓戏的传承保护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
试论益阳花鼓戏的花鼓舞蹈
作者: 胡春光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演唱形式  音乐特色  洞庭  闹花灯  民间音乐  旋法  同治元年  八百里  地方语言  对子花鼓 
描述:益阳花鼓戏距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花鼓戏又称“对子花鼓戏”“花鼓子”“打花鼓”,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还不叫花鼓戏,民间称“花鼓”最初是由一丑一旦的的演唱形式,嘉庆23年就有了详细的描述,且形式多以一丑一旦的形式为主,到清同治元年就发展到了书生,书童,柳莹,柳萤婢四个角色,当时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打鸟》,《八百里洞庭》,《送表妹》,《盘花》等等,早期的花鼓戏一般不受重视,甚至有点可以说是备受歧视,清朝末期,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