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创新项目景观影响评价
作者: 刘玲  来源: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资源保护  区域经济  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 
描述: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西北部,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早在1956年,东坡赤壁就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载入《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大观》,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三百佳之一。景区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山水”特征明显。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
天台山略记
作者: 张炳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17辑中,编辑部提出,"拟增设一个新栏目,主要发表大家在徐霞客游历地的所见、所感、所闻"。本辑,推出了这个栏目,并名之曰《行者》,选登了3篇文章,敬请读者欣赏。栏目名称是否妥帖,文章读后有何观感,亦请赐教。大家手头如有此类稿件,期盼赐予。
李白天台山考
作者: 周琦  来源: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李白是否到过天台山?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这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的诗歌名篇——《天台晓望》,他以如椽之笔,描绘了雄奇瑰丽、名满东南的天台山风光。但此诗是李白登临实地之作,还是诗仙想象虚构的产物?国内多数学者肯定前者而否定
天台山日记后
作者: 徐弘祖 徐建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壬申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人天台道。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却骑,同僧无馀上华顶寺,宿净因房,月色明莹。其地去顶尚三里,余乘月独上,误登东峰之望海尖,西转,始得路至华顶。归寺已更余矣。
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作者: 徐弘祖 徐建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
霞客情钟台岳 纪誉传千秋——兼论明末清初天台山旅游热
作者: 许尚枢 郑为一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神往已久三为快案前是新版《徐霞客游记》,封面上群山耸翠,白云缭绕,一挂飞瀑从天生桥中一泻千丈。这就是蜚声中外的天台山“石梁飞瀑”奇观。翻开卷首,第一篇就是《天台山日记》。徐霞客曾二黄山等处,唯有天台山是20年中三次登临,留下了前后日记。对台岳可谓情有独钟!
从《天台山日记》看徐霞客的献身精神
作者: 徐达会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徐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呖歧(今江苏省江阴市马镇南砀歧村)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1587年1月5 日)。他出生之时,正是徐氏家族由中兴转向破落之时。他在19 岁时,父亲亡故,同母亲居住。结婚后生有子女。他不选择仕进之路,也不走经商之门,而选择旅行考察山川地貌之道。
明代的生态环境与今天的天台山——从《徐霞客游记》的旅游环境看天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
作者: 许周汭  来源: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就是《天台山日记》,而且,徐霞客三天台山,同时给我们描绘出当时天台山的自然景观是何等丰富。他用“极神奇”、“可称奇绝”等词高度评价。他到了天台山后,何等激动,用“喜不成寐”、“几不欲卧”之句,倾泻对天台山的赞颂之情。他三天台山共历时18天,行程485千米。步行在崎岖上路之
三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评景才瑞教授的《大庆油田等发现真的与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无关吗?》
作者: 张立生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发现  三论  地质力学理论  无关 
描述:几十年来,有无数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讲过无数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地质力学理论有关的话。这些话都是以当年地质部党组给周总理的信中编造的谎言和1978年国家地质总局的调查报告中伪造的所谓“摘自当时的记录”的话为依据的,因而是不足为凭的。客观事实是,李四光1935年的《中国地质学》只讲了华北平原下可能有油,根本没有什么“在新华夏沉降带中寻找石油”的主张,景才瑞教授用他的逻辑推定满洲平原和扬子江中游有油,并说这是李四光所讲的话,是毫无道理的。李四光1954年“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的报告对石油的论述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