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熊十力政治哲学研究
作者: 王杨秀  来源:黑龙江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熊十力  孔子  政治哲学  原儒 
描述:熊十力的政治哲学,重点表现在他对传统的积极倡导,在现代的政治社会状态下对传统进行批判、重释,防止传统老去。这一切与他戎马生涯又投身思想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作为新儒家的第一代代表人物,熊十力面对社会战争的纷繁复杂、百废待兴、政治腐朽的时代大背景,饱含忧国忧民情思,激荡深沉的爱国热情,继承并发展了孔
全文:社会战争的纷繁复杂、百废待兴、政治腐朽的时代大背景,饱含忧国忧民情思,激荡深沉的爱国热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学的政治学说,并运用佛学的思辨武器,加以经学的形式,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经典的传承
时间都去哪儿了
作者: 陈鲁民  来源:做人与处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时间  孔子  终极问题 
描述:时间都去哪儿了?面对这个人生的终极问题,睿智淡定的孔子冷眼旁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多愁善感的苏东坡长叹不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不过如此
作者: 李春辉  来源:海关与大市场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人生目标  人生哲学  孔子 
描述: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牵连.险些丢掉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署理公事.实际上就是在黄州编管.相当于我们“文革”时期的下放劳动改造。即使身处如此逆境,依然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子路之勇,冉求之智:谈孔子的左膀右臂
作者: 周当当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冉求之智  子路之勇 
描述: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二人。宋代的苏东坡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作者认为子路、冉求乃孔子的左膀右臂。
浅论熊十力的内圣之学
作者: 李凯  来源:中国商界(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内圣之学  圣学之道  孔子 
描述:本文以熊十力《原儒》之理论为依托,阐述其出入于佛老发之于儒之经典特别是《易大传》【《易》系词传亦称《易大传》。】的内圣之学。熊先生“原内圣篇”在于据实揭出孔子内圣学之本质。成就内圣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心
论熊十力的孔子
作者: 傅伯言 赖功欧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孔子观  孔子 
描述:本文从熊十力对孔子文献考定的前提,孔子生生不息及与民同患的观念基础,敦仁之学的思想核心,内圣外王、开物成务的目标,天下大公的理想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熊十力的孔子观。
熊十力《易》学辨伪证论
作者: 林世荣  来源:兴大人文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乾坤衍  孔子  伏羲 
描述:熊十力雖非以考據訓詁名,但其《乾坤衍》中,〈辨僞〉部分幾佔一半篇幅,與〈廣義〉相埒,即可見其對考證辨僞之重視。熊氏首先「溯源」,推原孔子《周易》乃根源於伏羲八卦之故,認爲孔子承繼太古以來聖明之緒
徐复观与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 沈燕  来源:理论建设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复观  孔子  庄子  中国艺术精神 
描述:徐复观对二战以后台湾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重新梳理了儒道精神。他认为,儒道两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儒家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为政治服务,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到家典型,则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徐复观的学术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将如何重建的问题。作为"勇者型的大儒",徐复观希望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来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体现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学者的担当,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在回归原初生命的心、性中溯求中国艺术的根源与灵性之
形而中者谓之心:徐复观易学思想研究
作者: 石永之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周易  形而中学  孔子 
描述:了两个系统的形而上学,其阴阳观念成就了宇宙论的形而上学;性命观念成就了道德形上学。把《易传》的两套形上学清理出来之后,他发现,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往往离人类具体真实的生活很远。于是徐复观就此提出了一个"形而中学",主张以"形而中学"回归孔子
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
作者: 黄世瑞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科学技术  《论语》  儒家 
描述:儒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是否应该全盘否定 ?本文对此问题谨献一得之愚 ,以求教于方家。作者从不同的角度 ,探讨了儒家文化与科技的关系 ,探讨了孔孟朱熹对科技的态度 ,并以张衡、祖冲之、沈括、徐光启、李时珍为例 ,说明这些人是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所举案例中 ,未见儒学阻碍科学发展或者儒家屠杀科技发明者的。故作者认为不宜全盘否定儒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应充分占有材料 ,弄清楚事实真相 ,以唯物主义的观点 ,评判儒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千秋功罪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