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闻一多诗歌的情感性与个人性
作者: 罗晓静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个人性  闻一多诗歌  情感性 
描述:闻一多诗歌除了爱国这一基本精神或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和个人性特征。就情感性特征而言,闻一多诗歌在形态各异的情感表达背后,隐伏着两大情感之源——孤独和失落。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孤独感、失落感,凝结成了闻一多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至于闻一多诗歌的个人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闻一多诗歌可以看作他同时期个人生活和情绪的忠实纪录;闻一多总以个人的情绪体验和存在状态来看取现实世界并构筑起诗歌中的精神世界;闻一多诗歌十分突出强调抒情主体——我并注重营造极富个人性、主观性的意象。闻一多诗歌中这两大特征的形成,
真诚面对人生: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一点认识
作者: 毛海涛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观战斗精神  主体意识  情感性  锋芒性 
描述:胡风先生的文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勃发.他强调了感性对象,是相生相克的主客观融合过程.他的文论思想体现出了锋芒性和情感性的特性.
真诚面对人生: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一点认识
作者: 毛海涛  来源:西江月(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观战斗精神  主体意识  情感性  锋芒性 
描述:胡风先生的文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勃发。他强调了感性对象,是相生相克的主客观融合过程。他的文论思想体现出了锋芒性和情感性的特性。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
作者: 陈欣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阐释批评  想象性  闻一多  情感性  图腾  象征性  巫术 
描述:文化阐释批评是从文化人类学引申出来的一种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方法,它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其基本特点在于“还原”。也就是说,通过考古、田野考察、语义钩沉、破译典籍等系列方法,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场景,揭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原生态的生活”。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受西方新兴的文化
全文:文化阐释批评是从文化人类学引申出来的一种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方法,它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其基本特点在于“还原”。也就是说,通过考古、田野考察、语义钩沉、破译典籍等系列方法,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场景,揭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原生态的生活”。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受西方新兴的文化人类学影响,融合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其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阐释批评方法,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和跨学科的综合考证。在闻一多的学术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苏东坡思想谈片
作者: 张承鹄  来源: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元价值取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士大夫文人  人生如梦  人生态度  陶渊明  思想情感  情感性  东坡  文化性格 
描述: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苏东坡是最受士大夫文人崇敬和喜爱的人物之一。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既取决于东坡多方面的卓越的文化才能,更取决于东坡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性格——人们往往从东坡的情感性格中各取所需——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这自然又与东坡一生之所为学和经历有关。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苏东坡思想谈片
作者: 张叔鸣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实政治  多元价值取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如梦  思想渊源  人生态度  陶渊明  情感性  东坡  消极出世 
描述:“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苏东坡思想谈片
“只有名花苦幽独”:从东坡咏物词看其孤寂感
作者: 张承鹄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狂”  孤寂感  士大夫文人  儒家思想  欧阳修  咏物词  “乌台诗案”  情感性  东坡  情感信息传递 
描述:“只有名花苦幽独”──从东坡咏物词看其孤寂感张承鹄一众所周知,苏东坡的情感性格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苏东坡的情感性格究竟有哪些主要主要特征呢?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词学家们或论之以“豪”,或论之以“旷”或“狂”。“豪”即豪放。对“旷”和“狂”,...
论诗的体型
作者: 蔡良骥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体型  诗的内在节奏  诗歌  排列方式  闻一多  乔纳森·卡勒  情感性  情绪节奏  组合方式  分行排列 
描述:任何建筑实体既有它的内部的空间结构,也都有其外在的感性形态,有它的体型.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