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3)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10)
黄冈名人 (2)
黄冈景秀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3(2)
2012(2)
2011(1)
2009(2)
2004(1)
2002(2)
2001(1)
2000(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5)
中等职业教育(1)
老友(1)
时代青年(上半月)(1)
厦门航空(1)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1)
乡音(1)
青年与社会(1)
北京工人(1)
相关搜索词
京剧之光
作者: 洪烛  来源:北京工人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唱茶楼  京剧  梨园  徽班  乾隆王十五年 
描述:在电影业发达以前,老北京居民的娱乐生活中,看戏是最重要的项目。由于北京城历朝历代都不乏外来人口汇集,市民们兴趣厂泛,各路地方戏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与忠实观众,确实是你方唱罢我登台。黄梅戏、昆曲等等,都不如京剧幸运;自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北京城似乎对这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慷慨地贴上自己的标签,将之命名为京剧(俗称京戏)。北京是
古渡梨园,梦系滇剧
作者: 段藿娴  来源:青年与社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习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多元文化  娱乐方式  梨园  2008年  滇剧 
描述:2008年,滇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随着多元文化娱乐方式的普及,滇剧等艺术遇冷。随着滇剧花灯传习馆——古渡梨园的开张,那一曲曲丝弦和襄阳调缓慢流泻,勾起了老滇剧戏迷们的无穷回味
余三胜连唱74个“我好比……”
作者: 王德彰  来源:乡音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生  京剧  剧情  梨园  前台  程长庚  早期  演出  剧目  余三胜 
描述:余三胜(1802~1866)是京剧早期著名演员,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他的代表剧目《定军山》《击鼓骂曹》《四郎探母》《乌盆记》等名扬梨园。他演出有个特点,配角必须是著名演员
沥血梨园育梅花──记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章华荣
作者: 虚心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剧院  梅花  东欧  跨越  戏剧  观众  艺术  梨园  出国  黄梅戏 
描述:沥血梨园育梅花──记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章华荣
安庆梨园协会修建祖师庙落成典礼纪念碑
作者: 潘英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纪念碑  协会  修建者  编辑部  戏剧家  安庆  梨园  祖师  典礼  黄梅戏 
描述:二0一三年八月初,黄梅戏老前辈郑立松先生顶着酷暑,来到《黄梅戏艺术》编辑部,向我讲述了安庆梨园协会(类似于如今的戏剧家协会)修建祖师庙落成典礼纪念碑一事。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农历三月十八日
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怀宁民间班社发展现状
作者: 何凤转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源  民间文化艺术  梨园  现状  弟子  文化部  班社  戏曲 
描述:怀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又有“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之说.两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黄梅戏民间班社的起源 黄梅戏,俗称
导演乔志良深情追忆严凤英
作者: 汤雅洪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京剧  导演  名家  行当  早年  梨园  严凤英  黄梅戏 
描述:导演乔志良深情追忆严凤英
一个演员的“德”
作者: 查寅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练功  戏曲演员  观众  训练  老师  五法  梨园  基本功  赵丽蓉  倒算 
描述:初入梨园,常听老师告诫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那时候,很简单的以为,老师的所说的功,就是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就是说一个戏曲演员只要经过此类基本功的训练,吃上几年
拒绝平庸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节  认识  花旦  拒绝  后台  梨园  小生  乡土气息  黄梅戏  无心 
描述:我原本以为,身居高堂或扬名万里才能摆脱平庸,我以为拒绝平凡才能拒绝平庸,直到遇见他们……每年8月份,外婆所在的村庄总要集资唱几台戏,一来敬丰收之神,二来慰劳辛苦的农人。那年据说请来的戏班子"长得好,唱得也好",我便神往了。
京剧之运
作者: 洪烛  来源:厦门航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想象力  革命现代京剧  影视艺术  历史地位  戏剧艺术  观众  北京城  梨园  徽班进京  自娱自乐 
描述:在电影业发达以前,老北京居民的娱乐生活中,看戏是最重要的项目。由于北京城历朝历代都不乏外来人口汇集,市民们兴趣广泛,各路地方戏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与忠实观众,确实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黄梅戏、昆曲等等,都不如京剧幸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