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8110)
报纸(26796)
图书(7008)
会议论文(928)
图片(805)
学位论文(674)
本馆藏书(185)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化 (73806)
黄冈名人 (41514)
黄冈景秀 (17299)
黄冈名戏 (11480)
黄冈特产 (366)
黄冈美食 (41)
按年份分组
2017(994)
2016(15031)
2015(11439)
2014(10703)
2013(10566)
2012(10756)
2011(8679)
2010(8747)
2009(7317)
2008(5776)
2007(5669)
2006(4852)
2005(3704)
2004(3632)
2003(3199)
2002(2763)
2001(2327)
2000(2130)
1999(2137)
1997(1904)
1996(1837)
1995(1686)
1994(1649)
1993(943)
1990(1090)
1989(991)
1988(987)
1987(1090)
1983(780)
1957(151)
按来源分组
黄冈日报(13500)
鄂东晚报(3005)
楚天时报(845)
湖北日报(727)
人民日报(210)
楚天都市报(187)
农村新报(136)
楚天金报(107)
人民政协报(72)
武汉晨报(66)
长江商报(62)
武汉晚报(55)
恩施日报(48)
湖北电力报(38)
人民日报海外版(28)
农村金融时报(28)
新民晚报(24)
中国质量报(23)
中国税务报(20)
经济日报(18)
三峡晚报(12)
中国食品报(12)
中老年时报(11)
新民晚报美国版(11)
中国渔业报(10)
中国特产报(7)
中国经济时报(7)
农民日报(6)
中国贸易报(4)
湖北科技报(2)
相关搜索词
大别山情思:一个农民儿子的乡土情结
作者: 杨豪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板栗  革命根据地  乡土情结  革命战争  猕猴桃  大别山区  土坯房  山谷  农民 
描述:有人把大别山写得很美,很神奇,很古朴。那蜿蜒的山间小路,云遮雾罩的山谷,茂密的枫树林以及掩映在林中的低矮的村落,近观则是被风雨剥蚀的土坯房还有系牛的木栏栅……无不构成了大别山那独特的地理风情。然而,我生在大别山,长在大别山,却没
诗人的妻子
作者: 王充闾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妇女地位  飞黄腾达  纳兰性德  朝云  唐代  丈夫  元稹  苏轼  妻子 
描述:一在妇女地位低下、"妻以夫贵"的旧时代,凭借着丈夫的权势与财富,作威作福,颐指气使,飞黄腾达的女子,数不在少。皇帝之妻、宰相之妻、状元之妻,自不必说,即使是六品黄堂、七品知县的妻子,也统统被称为命妇。唐代的命妇,一品之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的为郡夫人,四品的为郡君,五品的为县君。清制,命妇中,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反正都是有封号、有待遇的。
值得咀嚼的味道———读苏童《人民的鱼》
作者: 王童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猪头  北师大  香椿  苏童  咀嚼  小说画面  味道  作品  人民 
描述:电话中我对苏童说,近一段你一直以美味佳肴为对象写短篇小说,是不是你想把鸡鸭鱼肉都写一遍啊。苏童听罢连连否认道,我只写了《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这一篇。没错,现在媒体上关注的是他最近完成的长篇《蛇为什么会飞》。就在我正在细致咀嚼着他这“鱼”的味道时,却突然在半夜里从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看到主持人李潘正在采访“他,他说,“当我第一篇小说发表时……”按理说,苏童应该是北京文学》的老作者了,他在80年代发《表在本刊上的《寻找养蜂人》,应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东西,尽管他以后发了许多大红大紫的作品,但《寻找养蜂人
无味的趣谈
作者: 周协丰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审读  杨万里  考生  编辑  大学士  优先  北京文学  质量达标  无味 
描述: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作品,与《北京文学》编辑共论文章得失,是广大书友的当然愿望。为不负书友厚望,我们对书友的来稿,优先审读,对质量达标者优先选用。本期谨以来自书友的一诗一文作为我们对广大书友的欢迎吧!
谒闻一多书
作者: 夏中义  来源: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斗士  学术史  郭沫若  中国新诗  唯物史观  屈原  知识分子  北京文学  朱自清 
描述:闻一多先生:吾生也晚,开窍亦迟。先生英名当如雷贯耳,但后辈却是在小学毕业那年,偶翻新版《毛选》第四卷,始知先生是深得领袖推崇的民主斗士;后念高中,遭逢“文革”,校图书馆被砸,我却有幸在一地狼藉中觅得诗集《红烛》、《死水》,明白先生还是中国新诗之泰斗;至于发现先生是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史上的著名学者,则更晚,那是“文革”后,我进大学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才恍然大悟的。恰巧,翌年三联书店又重版《闻一多全集》,我几近狂喜,当即掏钱,将先生的四卷精装从书亭抱回家。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