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
按栏目分组
黄冈景秀 (10)
按年份分组
2016(1)
2012(1)
2005(2)
2004(1)
2003(1)
2001(1)
1994(1)
1993(1)
1992(1)
按来源分组
地质学报(2)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
陕西地质(1)
地层学杂志(1)
地学前缘(1)
地球化学杂志(1)
安徽地质(1)
地球科学进展(1)
地球学报(1)
相关搜索词
桐柏造山带古元古代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 胡娟 刘晓春 曲玮 崔建军  来源:地球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元古代  两幕变质  扬子陆块  桐柏造山带 
描述: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和大别造山带之间,其北侧对应于北秦岭中高级变质杂岩,南侧对应于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锆石U-Pb定年在一个榴辉岩中获得其原岩侵位年龄和锆石重结晶或生长年龄分别为(1961±23)Ma和(1949±51)Ma,在一个石榴角闪岩(退变榴辉岩?)中获得其变质年龄为(1936±26)Ma,表明这两种基性岩石在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之前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作用的影响。由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可利用的年代学资料确定,扬子陆块北缘发育的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可分为两幕,第一幕发生在约1.97~1.93
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及过程
作者: 李曙光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碰撞时代 
描述: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是我国东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相互碰撞形成的。它作为我国东部天然地质界线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尤其近年来在大别山及其东延部分(苏—鲁地体)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广泛注意和兴趣。确定这两大陆块的碰撞时代及过程是认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及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地质学界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分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编号:4870188)及“秦岭造山带多期蛇绿岩识别”(编号:49070
论华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作者: 李曙光  来源:安徽地质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撞碰时代  同位素年代学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描述:同位素年代学可以通过测定造山带高压变质岩形成年龄及被动大陆边缘变质、变形年龄来确定陆块碰撞时代。已有研究表明秦岭-大别山带的榴辉岩、兰片岩和高压片麻岩形成於245-209Ma,它们都是扬子陆壳及其下的岩石圈地幔在俯冲时变质形成的。该造山带的扬子被动大陆边缘普遍发育印支期动力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缺乏海西期变质和岩浆事件的记录。这些都证明这两大陆块碰撞发生在二叠纪末和三叠纪初,并随后向华北陆块下俯冲。此外,本文对与陆块碰撞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也作了必要的讨论。
扬子陆块北缘地壳的钕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作者: 李曙光 刘德良 陈移之 张宗清  来源:地球化学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扬子陆块  变质岩  沉积岩  大别山  钕同位素模式年龄 
描述:本文报道了扬子陆块北缘主要地体的变质岩和沉积岩钕同位素组成。根据这些数据和陈江峰等已发表的皖南变质岩和沉积岩钕同位素数据可以初步获得一扬子陆块东段钕同位素地球化学图。该图表明,在晋宁运动期,扬子陆块的南北陆缘区均为构造岩浆活动带,南大别地体为北缘活动带之一部,佛子岭群是华北陆块南缘的复理石建造,其基底为较年青的火山-沉积建造,构造背景与弧后盆或弧前类似。大别山超高压片麻岩的原岩为具有非常古老(太古宙)物源区的沉积岩。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作者: 董树文 高锐 李秋生 刘晓春 钱桂华 黄东定 匡朝阳 李三忠 管烨 白金 贺日政 李朋武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深地震反射剖面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俯冲  大别山造山带 
描述: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作者:暂无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深地震反射剖面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俯冲  大别山造山带 
描述: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作者: 高锐 董树文 贺日政 刘晓春 李秋生 管晔 白金 李朋武 黄东定 钱桂华 匡朝阳 李三忠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陆深俯冲  前陆  扬子陆块  大别山造山带  莫霍面反射 
描述: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140 km,记录时间达30 s,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
大别造山带北缘石炭系胡油坊组砾石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作者: 李双应 李任伟 岳书仓 王道轩 刘因 孟庆任 金福全  来源:地层学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炭纪  扬子陆块  变质岩砾石  物源区  胡油坊组  大别山北缘  安徽 
描述:大别造山带北缘晚石炭世胡油坊组内含有一套岩块砾岩层,砾石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和千枚岩组成,其次有变余砂岩和碳酸盐岩等.Rb-Sr同位素测定表明,绿片岩相砾石经历了晚元古代末期和晚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全岩等时线年龄为565±30Ma和307Ma.变质岩砾石不是来源于佛子岭群或信阳群,而可能来自于扬子陆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砾石以及古生物的证据还表明,大别山在古生代时存在一个主要由扬子陆块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和中、晚元古代变质岩组成的构造剥露区,不存在一个大别山古岛弧.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深部构造及其与南北两侧陆块关系之探讨
作者: 李炳华  来源:陕西地质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一造山带  桐柏  华北陆块  扬子陆块  秦岭  大别 
描述:秦岭-桐柏-大别,向西乃至昆仑山、祁连山绵延1000多千米,属统一的而又包含多期不同动力学机制与成因的多种构造叠加组合.通过对数条重力、航磁、地震测深、磁大地电流剖面等资料解释,认为华北陆块、秦岭(包括桐柏-大别)、扬子陆块之地壳均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华北陆块下部以高角度向南向秦岭俯冲,上部则向秦岭仰冲.扬子陆块总体向北向秦岭低角度俯冲,扬子陆块多呈楔形镶入秦岭地壳中部,使秦岭带南侧呈向南开口的"锷鱼咀"式构造特点,上、下部为秦岭上、下地壳,而中部则为扬子陆块物质成份.秦岭分北秦岭、中秦岭、南秦岭.北秦
大别山造山带宿松岩群锆石U-Pb年龄和Nd同位素特征:宿松地体物源和属性
作者: 李俊辉 于洋 韦龙猛 胡昭平 陈福坤  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构造属性  Pb年龄  扬子陆块  U  前寒武纪  Nd同位素  地壳演化  宿松岩群 
描述: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南部的宿松地体主要由高压变质宿松岩群或杂岩组成,其岩性和物源构成复杂,历来的研究颇具争议。报道了宿松岩群的片麻岩、片岩和变质基性岩石等主要岩石类型的锆石U-Pb年龄和Nd同位素组成,限定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宿松地体的属性及地壳演化。两个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750 Ma至约770 Ma,初始εNd值为-7.3~-1.6,可以推测原岩为新元古代岩浆岩;两个片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值分布范围较大,并主要集中于晚太古代(2 700Ma至约2 800 Ma)、早元古代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