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
按栏目分组
黄冈景秀 (7)
按年份分组
2011(1)
2010(1)
2006(1)
2005(3)
1998(1)
按来源分组
地质学报(3)
科学通报(2)
地学前缘(1)
地质科学(1)
相关搜索词
大别山腹地浅变质岩层中富硅凝灰岩Ar-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作者: 高天山 汤加富 桑海清 胡世玲 钱存超  来源:科学通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壳拆离  大陆俯冲  凝灰岩  新元古代 
描述: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出露的浅变质岩与超高压变质围岩之间的成因关系是研究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壳拆离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别山岳西县菖蒲地区产于超高压带内浅变质岩层中富硅凝灰岩进行40Ar/39Ar定年,得到与超高压变质火成岩原岩一致的两组新元古代年龄.一组Ar-Ar坪年龄为784.4±2.0Ma,等时线年龄为785.0±4.7Ma;另一组坪年龄为770.9±2.0Ma,等时年龄为769.5±3.1Ma.由于火山岩Ar-Ar同位素体系具有低的扩散封闭温度,这些新元古代Ar-Ar年龄的保存说明,浅变质火山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的岩石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作者: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刘佳  来源:地质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淮阳带西段  大陆俯冲  新元古代  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  浅变质岩片 
描述: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奥陶纪变质火山岩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至少包含两类岩石,即750~720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其中,变质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这两类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石都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形式产于奥陶纪的变质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并且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2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作者: 董树文 高锐 李秋生 刘晓春 钱桂华 黄东定 匡朝阳 李三忠 管烨 白金 贺日政 李朋武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深地震反射剖面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俯冲  大别山造山带 
描述: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作者:暂无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深地震反射剖面  前陆  扬子陆块  大陆俯冲  大别山造山带 
描述: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作者: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来源:科学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SHRIMP  北淮阳带西段  浅变质花岗岩  U  大陆俯冲  新元古代  Pb定年 
描述: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Ma,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即726~758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Ma的变质辉长
大陆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
作者: 李曙光  来源:地学前缘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陆壳物质再循环    大陆俯冲  化学地球动力学  幔相互作用  碰撞造山带 
描述:碰撞造山带陆壳岩石中柯英和金刚石的发现证明在碰撞造山过程中,一侧陆壳可俯以地幔深度。在这一俯冲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俯冲陆壳岩石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地球化学变化,并会与周围的地幔物质发生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相互作用。认为这些地球化学变化及相互作用,并以此制久大壳俯冲动力学过程是陆壳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文中以大别山陆壳俯冲为例,总结了陆壳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已有的研
中国中东部大别山的几何结构和运动学
作者: 徐树桐 刘贻灿 陈冠宝 吴维平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宿松群  榴辉岩带  岩石  盖层  大别杂岩  构造混杂岩  盆地  洋壳  东部  大陆俯冲  复理石  剖面  运动学  基底  单位  超镁铁岩  分布表  大别山  几何结构  地慢  中国  变质  三度空间  成因 
描述:1(Ecl2),有些榴辉岩为洋壳成因;⑥大别杂岩或扬子大陆俯冲基底(DB);⑦宿松群和张八岭群(sZ);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