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闻一多的译诗:以翻译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为例
作者: 邹小娟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诗体  闻一多  十四行诗  白朗宁 
描述: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翻译成为必不可缺的媒介,翻译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读者对原诗歌艺术价值的判断。本文以闻一多对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译诗的前两首为例,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原诗和译诗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考察译诗是否将原诗的诗味、诗情、诗思最大程度表现出来。
竹枝词与西江民俗文化
作者: 叶旭明  来源:广东史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诗体  竹枝词  民歌  文学艺术  民俗文化 
描述:“竹枝词”是古代一种民间歌曲,唐朝中期流行于巴山蜀水(今四川)一带。当地人用笛子和鼓伴奏,边唱边跳舞。唐贞元年间(785—805),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成为唐代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后为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所肯定和接受。推而广之,由民间(大多数是无名氏)创作传唱而“升格”,晋身于上层社会。虽然形式上与七言绝句一样,但内容、风格是民歌式的。这种雅俗共赏、“老妪都解”的作品到了
闻一多先生在联大附中
作者: 杨振铎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附属中学  西南联合大学  新诗体  朗诵  课外读物  国民党  附中  联大  初中学生  语文课 
描述:我没有和闻一多先生直接接触过,但有一段时期却有机会经常见到闻先生。当时,我还是个少年。现在写出一个少年眼光里的闻先生,也许是不无意义的吧。 1943年,我在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读书。语文课上,老师常介绍一些课外读物,闻先生的《死水》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是个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对《死水》还不能理解,但却由此知道了闻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新诗人,而且创造了一种“豆腐干式”的新诗体。恰好那时闻先生的最小的两个子女也和我在同一个年级读书,由于景仰和好奇,我十分想见一见闻先生。记不清是谁指点了我:要想见见闻先生容易得很,
闻一多、胡适诗论的艺术思维比较——新诗发展第一、二阶段的基本特征论
作者: 许霆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周作人  胡适  白话新诗  诗论  新诗体  早期白话诗  语体诗  新诗运动  新诗发展  自然主义 
描述:我国新诗发轫于1917年。“五四”前后的新诗人,在新诗发展方面尽了开路先锋的责任,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1、在理论上阐明了用白话作诗的必要,并提出了作白话诗的具体主张;2、在实践上创作了一批白话新诗
朱湘诗歌形式论
作者: 王伟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四行诗  诗歌形式  新诗体  新诗形式  闻一多  朱湘  中国新诗  白朗宁  无韵体 
描述:中国新诗诞生之后,它那过分“自由化”的表现,使得它与散文没有区别,缺少含蓄和诗意,正如周作人所指出的那样:“一切作品都象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彻得厉害了,没有一点朦胧,因此也缺少了一种余味和回味。”于是诗人们又纷纷地回过头来重新开始寻找作诗的规矩来。在“新诗形式运动”中,闻一多先生首先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主张,得到了一些诗人的赞同并着手进行实践。朱湘与闻一多先生不同,他对中国新诗形式的探索,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的。首先,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创造新的诗歌形式。闻一多先生指出:“我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作者: 张同道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诗体  新格律诗  自由诗  诗歌体制  闻一多  中国新诗  民族心理  现代格律诗  大众化  审美范式 
描述:本文认为,新诗的诞生并非源于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80年来,在新诗的本体建设上人们作了许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这种探索还需继续下去。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中国新诗六十年反思
作者: 刘翔飞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方诗歌  新诗体  中国诗歌史  形式和内容  闻一多  中国新诗  《流云》  诗体形式  诗人们  朱自清 
描述:中国的新诗需要经历一次彻底的变革,特别在这变革的时代。 一 新诗的变革和发展首先碰到的是如何对待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诗歌传统问题。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作者: 张同道  来源: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诗体  新格律诗  自由诗  诗歌体制  闻一多  中国新诗  民族心理  现代格律诗  大众化  审美范式 
描述:本文认为,新诗的诞生并非源于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80年来,在新诗的本体建设上人们作了许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这种探索还需继续下去。
“新体诗”在前进
作者: 蓝田  来源:文化月刊.诗词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乐府诗  新诗体  语言  新体诗  诗歌  诗词  李香香  郭沫若  民族化  自由曲 
描述: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新诗以来,一些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如吴芳吉、刘大白、朱湘、闻一多、郭沫若、臧克家等,以及后来的李季、张志民、阮章竞、沙鸥、贺敬之、郭小川等,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诗人闻一多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诗人臧克家倡导的“思想新、感情新、语言
评丁芒的新格律诗观
作者: 周仲器  来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半格律诗  新诗体  新格律诗  诗歌  格律化  自由诗  丁芒  新格律体  现代格律诗  散文化 
描述:中国新格律诗,或称现代格律诗,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在《晨报诗刊》倡导以来,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断探索的曲折历程,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现在的诗坛,写作自由诗者多,尝试新格律诗者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它使不少坚持摸索格律新路的诗人感到旅途的寂寞。它还使不顾诗史实际的人,草率地断言新格律诗绝无前途。不久前,我看到有一位评论者对新诗将来的预测。他以现今诗坛的若干材料为依据进行推断,肯定将来最没有前途的是新格律诗。且不说这种推断是违反逻辑的:如果说现在写的人少即可推断将来写的人也少,至少是漠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