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乡土情结与传统文化归根意识:徐复观文化思想探析
作者: 傅小凡 兰浩  来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复观  乡土情结  文化思想 
描述:台湾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在湖北浠水故乡的生活贫苦而艰辛,但乡土生活经历和农民人情、人性美德令他终生眷念。通过对徐复观著作的爬梳,厘清乡土情结对徐复观传统文化情怀的影响;解析徐复观尊崇传统道德精神和传统
试论苏东坡的音乐情结
作者: 张琼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情结  苏轼  音乐 
描述:苏轼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上都卓越成就,是中国历史上集文章、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于一身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近千年来,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苏轼在文学和书法上的成就,但其在音乐上的成就被人们甚至被研究者忽视。实际上,苏轼的一生始终和音乐相随相伴,不仅创作了大量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文,而且在诗词赋文中浸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苏轼对音乐情有独钟,音乐是其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轼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苏东坡的西湖情结
作者: 项冰如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情结  西湖 
描述:杭州人对苏堤也真有些偏爱,在钱塘十景中我们又看到了苏堤的身影,而且换了个富有江南特色的名字:六桥烟柳。[第一段]
张之洞的东坡情结探索
作者: 秦进才 赵云耕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情结  张之洞 
描述: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古玩的“赤壁”情结
作者: 晓璋  来源:中国收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情结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艺术品  《赤壁赋》  小说  古玩 
描述:一场发生于1800年前的著名战役,在历史的过滤与萃取中,被历代文人骚客们从文赋、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剧甚至电影等不同的角度不断地演绎。“赤壁情结”之于辞赋便有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乡土野菜蒌蒿
作者: 任健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归自然”  蒌蒿  欧美留学生  李时珍  贫困生  乡土  诗经  地方特色  春江晚景  《本草纲目》 
描述:早春二月,蒌蒿就大量上市了.在湖北,蒌蒿是“古已有云”的乡土野菜,俗称藜蒿或泥蒿.《诗经·汉广》云:“翘翘错薪,言其刈蒌.”“刈”就是割,“蒌”就是秋老了后的蒌蒿.所以民间有“二月蒌蒿三月草”的说法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论初探
作者: 张玉涛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学术  徐复观  民主  儒学 
描述:对文化复兴的期盼。可以说,乡土情结、民主政治情结和文化情结是徐复观一生挥之不去的三大情结,这三大情结深深
全文:对文化复兴的期盼。可以说,乡土情结、民主政治情结和文化情结是徐复观一生挥之不去的三大情结,这三大情结深深影响了徐复观后来的治学方向。徐复观在历史中探求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学术与政治
南方乡土迷宫
作者: 黑陶  来源:高中生之友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矿  陶都  江苏省宜兴市  连绵起伏  小学教育  丁蜀镇  南北中轴线  蜀中  滨湖乡  紫砂茶壶 
描述:我的老家,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16岁考取师范离开家乡之前,我都在这片土地上活动、生长。以家为中心,东面有书院、庙宇残迹、田野、石矿、滨湖乡村、太湖。书院即东坡书院,我的小学所在地,因苏东坡曾在此讲学、会友而得名,是一座沿南北中轴线布置、结构对称的古老建筑。在这里接受的5年小学教育,无形中给了我最初的传统文化的滋养。
茶味人生 先苦后甜
作者: 胡国强  来源:茶博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芝麻饼  苏东坡  喝茶  享受  乡土  人情味  人生  茶味  茶资  传说 
描述:且说茶不分贵贱,她是任人唯亲的,很有乡土情和人情味。传说,有一个书生家底很穷,穷得身上除了茶资就只能够买一块芝麻饼。有一天他走进茶馆找了个偏僻的位置坐下,手拿芝麻饼,边吃边喝,边看戏,不慎掉了几颗芝麻在桌缝里,为
李时珍的阿胶情结
作者:暂无 来源:周末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和血滋阴,圣药也。’”——《本草纲目》李时珍的阿胶情结免费咨询电话:400-818-0106翻阅《本草纲目》,你会发现,李时珍对2000多种药材的评价,很少使用惊叹之辞,而代之以严格的学术语言。就像民国名医张山雷所说,“药不必贵而奇,惟在实用而有效。”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