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9)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8)
黄冈景秀 (1)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1(2)
2010(2)
2008(1)
1990(2)
1982(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7)
才智(1)
商周刊(1)
相关搜索词
从几个绵延百年的民间班社看怀宁县黄梅戏发展薪火相传
作者: 张亭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国  石牌  演员  演出  小生  家班  怀宁县  薪火相传  民间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之乡的怀宁县,在清朝初期就出现了石牌艺人程福香建立黄梅戏班,历练四任班主,绵延一百几十年。首任班主程福香(1670-1745),原来是弹腔(即徽调)宜庆班武生演员,后弃徽调从怀腔(即黄梅戏),于康熙中晚期创办黄梅戏(时"多多腔"即各
倾家荡产创班社——亿江南黄梅戏老艺人檀槐珠
作者: 檀炎发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倾家  戏迷  江南  建家  家班  东至县  正旦  班社  黄梅戏 
描述:老戏迷们谈起戏经来,总不免对当年的“同乐堂”赞许一番。万事有头,提及“同乐堂”,必然联想到倾家兴班的班主檀槐珠。 擅槐珠(1907—1948)艺名建安、雁安,商家出身,安徽省东至县胜利乡檀家村人。檀幼读诗书,天资聪颖,因其父嗜好徽剧而与戏曲结缘。在塾时,常以《千家诗》《三字经》用黄梅戏花腔小调唱诵。一九二七年,他不顾封建家族的阻挠反对,与本县叶炳池、曹振祥(后为当家师)、刘江来等人组成江南最有影响的黄梅戏班社“同乐堂”,招来周华国(小生)、叶子贵(花旦)、刘江来(正旦)、曹振祥(老生、花脸)、郑胜常(正旦
草台旧事
作者: 张亭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仁义  花旦  石牌  太平军  演出  小生  家班  怀宁县  陈玉成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之称始见于1952年11月15日的上海《大公报》,其原名"怀腔"(也有人叫"黄梅调")。有史料说,黄梅戏是由怀宁调衍变成为"多多腔"(各种花腔、小调),亦叫过"二高腔"、"花鼓戏"、"采茶戏",其实这些称
说不完的安徽戏剧
作者: 王长安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史  戏剧文化  徽商  戏曲史  戏剧学  中国戏剧  剧种  家班  安徽  黄梅戏 
描述:一 还是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中国戏曲史》,其间每每提到安徽。不是说某某声腔发生在安徽;就是说某某名伶诞生在安徽。每当此时,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惬意。 然而,一旦回到寝室,当同学们或诚恳或调侃或不怀“好意”地一再要我“介绍”有关安徽戏剧史的读本时,我又不由得一回回脸热心慌,“无可奉告”。说实话,我虽然生长在安徽,但对于安徽戏剧的历史却知之甚少。之前没有看到过任何有关安徽戏剧史的著作,上大学之后,尽管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厚,我也时常光顾,但关于安徽戏剧的读本,大多也只限于人物评传、声腔介绍或技巧
怀宁早期的黄梅戏班社和伶工
作者: 张亭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丁永泉  业余活动  伶工  光绪二十二年  怀宁  方卿  家班  严凤英  石牌镇  时装戏 
描述:黄梅戏早期,没有专业艺人,多是农民的业余活动。在怀宁,以程福香建立的班社最早,但已无考。清代光绪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出现了石牌镇产成义创建的“仁义社”。到了清末民初,怀宁职业班社有二十几个,艺人有三百人之多,其中有名望的班社有: 《仁义社》,班主产成义,该班活动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二年至
傲骨寒梅(新编传奇历史剧)
作者: 徐启仁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杨忠  燕子  女子  钱谦益  降清  南京城  家班  南明  史可法  传奇 
描述:~~
残妆和泪湿怀宁——黄梅采茶戏女艺人江六奀小传
作者: 裕先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梁松  艺人  唱词  怀宁  小传  丈夫  家班  黄梅采茶戏  公元  本戏 
描述:江六,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娘家一贫如洗,又兼水患连年,五岁时就被父母送到本县梁家花园一个采茶戏世家当了童养媳。丈夫梁松贵此时已是十六岁的青年,与小媳妇兄妹相称。松贵从小跟父母学唱采茶戏,对这个比他小十一岁的妹妹,非常疼爱,梁老夫妇也从心底喜欢这聪明秀丽的小闺女。光绪二十三年(公公元1897年),全家逃水荒到江西省波阳县,搭波阳班子唱戏。梁老汉将儿子梁松贵留在师兄处跟班学戏,她就随公婆到处逃荒卖唱。两年后,梁松贵从波阳学艺归来,在黄梅搭班唱小生(后因倒嗓改唱丑角)。她才九岁;由
王溱:光有幽默还不够
作者: 王溱  来源:商周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舞台  火候  新形式  艺术发展  赵本山  沈阳  幽默  家班  表演  二人转 
描述:当年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能被接受并发扬光大,绝不是靠几出戏,几个曲目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而二人转在脱俗方面还欠一定的火候。 随着赵本山师徒的声名鹊起,特别是“小沈阳”《不差钱》的一炮打红,赵家班几乎成了当今国内的艺术摇篮。 张艺谋的《三枪》还没公映,但有关小沈阳的话题却满世界流传了。而当初选择小沈阳的重要因素,是小沈阳“老逗了”。张艺谋不仅用了小沈阳,还在影片中透出的浓浓“二人转”味。 如果仅是个别大腕选择了赵家班,也许是巧合,但又传来
西路庐剧探源
作者: 梁明  来源:才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演唱形式  民间歌舞  音列  旋法  祭塔  民俗活动  大别山区  家班  表演故事  会唱 
描述:庐剧,据《辞海》注释称,它“以大别山和淮河沿岸的民间歌舞为发展而成,约有二百年历史。”有关专家也认为:“庐剧是在大别山民间歌舞的基础上,接受湖北花鼓戏的影响而形成的。”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一、霍山庐剧的产生和发展据老艺人回忆,庐剧的原名,霍山县群众不叫“倒七戏”,而叫它“小戏”、“二小戏”、“三小戏”或“花篮戏”,之所以这样叫它,是根据它原来的演唱形式和活泼特点来称谓的。因为最初只是一些会唱民歌的穷苦农民,在农闲时为乞讨,二人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