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4)
地方文化 (2)
黄冈名人 (2)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1)
2011(1)
2009(1)
2005(1)
1986(1)
1985(1)
1956(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2)
同学少年(1)
新文学史料(1)
中国戏剧(1)
中国档案报(1)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
当代老年(1)
相关搜索词
李时珍问路猜药谜
作者: 邬时民  来源:当代老年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问路  李时珍  昭君出塞  《本草纲目》 
描述:李时珍留给后世的《本草纲目》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巨著。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 一天,李时珍在翻山越岭时不觉太阳已经下山,欲找一处山村借宿。但是,在途中碰到岔路,不知如何走才能找到村庄,此时恰巧有一位老者路过,李时珍便上前施礼问路。不料老者没有正面回答李时珍的问题,而是吟诵了一首诗:“老汉首如霜,龟峰眺武昌;万物如梦时,甜酸苦辣香。重阳花满枝,湘子谱乐章;昭君出塞曲,低头思故乡。”
异曲同工 相映成辉——陈与郊杂剧《昭君出塞》《文姬入塞》比较论略
作者: 杨田春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曲同工  陈与郊  昭君出塞  文姬入塞 
描述:《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乃是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家陈与郊杂剧中相映成辉的姊妹篇,被称为"双璧"。这两部杂剧虽然一个是写昭君离汉,另一个写文姬归汉,但它们在取材与剪裁上、情节构思上、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乃至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异曲而同工。
风流名伶余紫云
作者: 白麟 惠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瑶卿  天堂寨  青年时代  紫云  梅兰芳  昭君出塞  流传后世  青衫  角色表演  余三胜 
描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有个叫“七娘山”的村庄,相传七仙女就是从这里上天的,到如今还留有脚印印在半山腰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说来也巧,“七娘山”就是清朝名伶余紫云的故乡,也就是著名京剧创始人余三胜之子。余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七月初七,名培寿,字艳芬,号砚芳,幼年随父进北京加入“景和堂”,拜名伶梅巧玲(
表演需要用心的体会
作者: 郑玉兰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角色  表演者  性格  唱腔  昭君出塞  艺术高峰  人物形象  艺术魅力  舞台表演  黄梅戏 
描述:自从我成为一名演员的那天开始,我就认为表演是我终生的事业,并且我将不断地学习,终生地努力,不断地攀越艺术高峰。 工作这么多年以来,我塑造过很多角色,每一次我都会不断地揣摩角色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因为表演就要求表演者能够从人物感情出发,才能够声情并茂并散发出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从黄梅戏的本质出发,我们需要质朴细腻的表演,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古代历史剧选材的特点
作者: 金望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事件  历史题材  戏剧性  选材  《浣纱记》  昭君出塞  历史剧创作  赵氏孤儿  古代历史  剧作家 
描述:元、明、清三代数以千计的杂剧、传奇,有一半以上是采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探讨它们的创作选材的特点,总结其中可供借鉴的艺术经验,为繁荣今天的历史剧创作服务,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记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戏曲、歌剧节目演出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首都  观众  川剧高腔  歌剧  音乐改革  心情  唱腔  昭君出塞  戏曲  黄梅戏 
描述:八月的热风给北京送来了音乐的热潮.首都的和来自各地的音乐家们,与首都音乐爱好者、机关干部、学生以及市民们,以万分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来迎接八月一日在首都开幕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并连日地欣赏了音乐周中演出节目.从二十一个地区音乐代表团参加下的为数达二十六场不同的演出节目当中,人们可以充分地看得见我国音乐宝藏的丰富和多样性.在音乐周的所有节目中,戏曲、歌剧部分所占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引起了观众们的广泛兴趣和注意.
关于朱湘的诗
作者: 朱勇强  来源:新文学史料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晨报  发刊词  头版头条  尝试集  排列次序  采莲  昭君出塞  朱湘  文学史料 
描述:蹇先艾先生在《〈晨报副刊〉的始终》(载《新文学史料》第三辑)一文中说:朱湘在《晨报诗刊》第一期上发表了一首《采莲曲》以后,由于对徐志摩有些意见,从第二期起就不继续来稿了。又在《再话〈晨报诗镌〉》一文中说朱湘寄了一首他的得意之作《采莲曲》给徐志摩,要求登在《诗镌》第一期的最前面。第一期的头版头条是徐志摩写的发刊词;作品排列次序,记得好象闻一多的诗是第一篇,其次才是朱湘的《采莲曲》,因此朱湘就拂袖而去了。据查,朱湘的《采莲曲》不是在《诗镌》第一期上发表的,而是在第三期,同期还有他的《评〈草儿〉》一文。《诗镌》
永远的纪念
作者: 封力  来源:同学少年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地点  纪念  点头  长安  画面  昭君出塞  白云  相思  明亮 
描述:那些青山绿水,那些白云艳阳,那些明亮温暖的笑容,那些伴着笑语轻扬的唇角……那是多么甜美温馨的画面,可这一切都结束在一个冬日。为了民族的大义,你坚定地点了点头,踏上遥远的征程,只留给长安最后一个回望、最后一个眼神,只让那一曲《长相思》飘散着你的思绪……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