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凿璞见玉,磨砺生光——序《陈学希文论集》
作者: 吴国钦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庚  戏剧家  潮剧  潮汕地区  梅兰芳  文论   
描述:杰出戏剧家张庚于1962年在潮汕地区观看潮剧后,写下深情的诗句:“愿得此生潮汕老,好将良夜傍歌台。”戏剧大师们如梅兰芳、田汉、老舍、曹禺等,毫无例外都对潮剧赞不绝口。潮剧是具有鲜叫地方特色与乡土文化
风流名伶余紫云
作者: 白麟 惠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瑶卿  天堂寨  青年时代  紫云  梅兰芳  昭君出塞  流传后世  青衫  角色表演  余三胜 
描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有个叫“七娘山”的村庄,相传七仙女就是从这里上天的,到如今还留有脚印印在半山腰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说来也巧,“七娘山”就是清朝名伶余紫云的故乡,也就是著名京剧创始人余三胜之子。余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七月初七,名培寿,字艳芬,号砚芳,幼年随父进北京加入“景和堂”,拜名伶梅巧玲(
余门三人杰:余三胜、余紫云与余叔岩
作者: 吴同宾  来源:天津政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生  京剧  观众  天津  唱腔  梅兰芳  谭鑫培  演出  唱法  余三胜 
描述:田(琴师)、梅兰芳、梅葆玖.沿传四世;而余家: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则是辉煌的三代。余三胜(1802—1866)是京剧开创时期的老生三杰之一,原籍湖北省罗田,后来落户到北方。余三胜有个兄弟余四胜,工副净,兄弟两个年轻时都曾居住天
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在天津义务演出
作者: 王永运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义务  天津  京剧演员  杨小楼  梅兰芳  余叔岩  演出  《大公报》 
描述:1922年12月15日的天津《大公报》曾刊登大幅广告:《请看空前之好戏)),列出著名京剧演员若干: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龚云甫、陈德霖、王蕙芳、王凤卿、王瑶卿、钱金福、姜妙香、裘桂仙、侯喜瑞、金仲仁、王长林、慈瑞泉、姚玉芙、朱桂芳、许德义等。
余叔岩在天津的演出
作者: 王永运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生  京剧  诞辰纪念  王瑶卿  天津  饰演  梅兰芳  演出  二十年代  剧目 
描述:2010年,是京剧一代宗师余叔岩120周年诞辰纪念,兹撰一文,以表怀念之忱。余叔岩为京剧老生杰才,他幼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在继承谭(鑫培)派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
余叔岩与孟小冬的师徒之谊
作者: 万伯翱  来源:名人传记·上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神  京剧  北平  艺术大师  梅兰芳  演出  师徒关系  吐字  唱法  动作 
描述:余叔岩是和梅兰芳同时代的京剧艺术大师,他与马连良、高庆奎并称为京剧第三代的"老生三杰"。孟小冬是其弟子中成就最高者。孟小冬行腔吐字,举手投足,均能酷肖且形神皆备,于规矩中显出功力,有清纯雅淡的韵味。
忆堂会戏和义务戏中的余叔岩
作者: 刘曾复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堂会  程砚秋  质量  《霸王别姬》  演员  梅兰芳  谭鑫培  文字  剧目  戏曲 
描述:1950年以前国内各种戏曲书刊登载过不少关于余叔岩在堂会戏和义务戏中演出的消息和评议。1950年后这类文字较少,但陆续出现过一些质量较高的书籍、文章,涉及到这一方面,例如孙养农的《谈余叔岩》
梅兰芳和杨小楼、余叔岩的合作
作者: 李仲明  来源:民国春秋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剧中人物  民国初年  舞剑  项羽  《霸王别姬》  梅兰芳  谭鑫培  赵云  齐如山  虞姬 
描述: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分别是民国初年以来京剧青衣(后梅创出青衣、花旦、刀马旦兼重的“花衫”)、武生、徐生三个行当的佼佼者,对同时代及后辈演员影响极为深远。其中,余叔岩与梅兰芳年龄相近,杨小楼比二人
让“虞姬剑舞”舞在黄梅戏舞台
作者: 熊筠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京剧  相结合  剑舞  教学剧目  老师  梅兰芳  移植  虞姬  黄梅戏  戏曲 
描述:提起梅兰芳,人们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这出戏不仅是“梅派”名剧之传世之作,更是中国京剧舞台上一个永恒的传奇。为了这部戏,梅兰芳无论是在唱腔、舞蹈、服饰和舞台灯光设计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以
剧种、剧本和演员-致黄梅戏演员
作者: 郁华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京剧  剧目创作  观众  演员  梅兰芳  剧种  严凤英  黄梅戏  剧本 
描述:广慧同志: 在宜城,看过你主演的《慈母泪》之后,我们又谈了很久。你说:“五十年代,严凤英等前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发展呕心沥血,不惧艰辛,致使全国掀起了‘黄梅热’。三十多年过去了,尽管黄梅戏已被承认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但仍难以超越五十年代临界的高峰,出不来好演员,也出不来好剧本。这是为什么呢?” 你是有感而发的。可是为什么出不来好演员?出不来好剧本?你没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