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0)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10)
按年份分组
2016(2)
2011(1)
2010(1)
2009(1)
2007(2)
2006(2)
2004(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3)
世纪行(1)
戏剧之家(1)
剧本(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1)
现代苏州(1)
中国戏剧(1)
剧影月报(1)
相关搜索词
传承黄梅戏之我见
作者: 宁宝龙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化文化  传承  市场因素  地方戏曲剧种  社会因素  戏曲艺术  《天仙配》  黄梅戏 
描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化文化的繁荣,社会因素、市场因素、戏曲本身问题等一直困扰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在全国的影响度非常大,一部《天仙配》的电影,在当年只有四、五亿人口的中国,观众人数已达到1.48亿人,按今天的票房观来看,没有哪一部热片能够超越当年的《天仙配》。
黄梅戏的历史沿革及艺术特点
作者: 龚明如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渊源关系  采茶戏  艺术特点  历史  地方戏曲剧种  咸丰年间  安徽省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其他名称还有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流传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笔者作为一名基层黄梅戏工作者,对其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透过《相约花戏楼》现象——看黄梅戏的创新
作者: 马骏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相约花戏楼》  综合艺术  地方戏曲剧种  《女驸马》  戏曲艺术  《天仙配》  黄梅戏 
描述:透过《相约花戏楼》现象——看黄梅戏的创新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
作者: 胡亮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剧团  拓展市场  地方戏曲剧种  《罗帕记》  歙县  《女驸马》  《天仙配》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是安徽省的文化品牌,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建国以后,黄梅戏的文学性、民俗性、通俗性、音乐性都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涌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随着众多优秀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
苏州完成地方戏曲剧种普查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苏州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制作机构  地方戏曲剧种  演出团体  滑稽戏  木偶戏  教育培训机构  普查工作  苏州 
描述:日前,我市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本次普查覆盖了全市118家机构,其中戏曲演出团体88家,戏曲教育培训机构19家,创研机构9家,制作机构2家。涉及到的剧种或类型有昆曲、苏剧、滑稽戏、锡剧和木偶戏,此外还有淮剧、京剧、黄梅戏、沪剧、越剧5个外地剧种。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作者:暂无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命题  乾隆时期  秋季  地方戏曲剧种  民间艺术  安庆地区  安徽省  黄梅戏 
描述:题目:题黄梅戏 资料:黄梅戏,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人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当地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其唱腔淳朴流畅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作者:暂无 来源:剧本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艺术  剧院  合并组建  分支机构  湖北省  地方戏曲剧种  50年代  黄梅戏 
描述: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于2000年由原湖北省楚剧院、汉剧院合并组建,加上2004年新成立的黄梅戏剧团,使其拥有楚剧、汉剧、黄梅戏三大地方戏曲剧种。剧院下设楚剧团、汉剧团、黄梅戏剧团、青年艺术团、黄鹤戏楼等十个分支机构,剧院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创作、改编、整理、移植演出剧目三百余台,其中楚剧《葛麻》、《刘介梅》、《追报表》被拍摄成戏曲电影,
采茶花开三百载 黄梅飘香醉神州
作者: 李玖久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戏  气息  百年历史  地方戏曲剧种  茶花  安庆地区  安徽省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又名黄梅采茶戏、黄梅调、黄梅腔等,起源、形成于湖北鄂东的黄梅、蕲春、英山、武穴一带,发展、成熟于安徽省的安庆地区,大约有三百年历史。是一个古朴而有又充满青春气息的地方戏曲剧种。“楚人善歌”,农民下田唱秧歌,渔人打渔唱渔歌,樵子砍樵唱山歌,歌唱成了交流生活情感的工具。明末清初,黄梅县紫云、多云、垅坪山区盛产鲜茶,每年谷雨前后,茶农们边采边唱,自
振兴湖北地方戏曲
作者:暂无 来源:世纪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花鼓戏  地方戏曲剧种  陈伯华  文化资源  湖北  表演艺术家  中国戏曲  黄梅戏 
描述:湖北是一个戏曲大省,产生了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南剧等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涌现了陈伯华、沈云陔、熊剑啸等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张巧珍、于盛乐、杨俊等一批优秀中青年地方戏曲名家。如此多的剧种和表演人才,不仅说明我省地方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也说明了我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戏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地方戏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振兴地方戏曲对于
漫话“女怕辞店”
作者: 汪菱花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旦角  戏曲演员  唱功  地方戏曲剧种  共同特征  刻画人物  梁山伯  剧目  中国戏曲  唱词  《小辞店》  唱工  歌舞 
描述:中国戏曲的共同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因此,戏曲演员以唱、做、念、舞(素称四功)为基本手段来表演人物、塑造典型。无论京、昆或地方戏曲剧种,都把唱功摆在四功之首。可见唱功是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主要手段。旧时黄梅戏班社内曾流传“男怕访友,女怕辞店”的行话戏谚,指的是在所有的大戏剧目中要数《山伯访友》中的生角“梁山伯”唱做并重和《小辞店》中的旦角“刘凤英”的唱词最多,唱工最重。其中《小辞店》的旦角“刘凤英”的唱词占全剧的四分之三,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