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4)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14)
按年份分组
2015(2)
2014(2)
2012(1)
2010(3)
2009(2)
2002(1)
1999(1)
1997(1)
1992(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4)
影剧新作(2)
中国音乐(1)
初中生(1)
戏剧之家(上半月)(1)
台湾戏专学刊(1)
芒种(1)
中国戏剧(1)
戏剧之家(1)
农业考古(1)
相关搜索词
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的风格特点
作者: 张宇俊 黄玉英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腔一调  茶戏  灯戏 
描述:我国的戏曲音乐十分丰富多彩,三百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特色,因为唱腔是区分剧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赣南客家采荼戏的音乐十分优美动听,客家地域风格突出.现存有三百多首传统曲牌.本文着重从十个方面,对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统曲牌唱腔风格特点进行研究和归纳.
古老戏曲:牛灯戏初考
作者: 徐小平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初考  灯戏  安徽省  戏曲  周边地区  腔调 
描述:安徽省是一个戏曲大省,而怀宁则是一个戏曲大县,素有戏曲之乡和无石(石牌)不成班之美称.早在周秦时期就有俳优谐戏、巫见演舞、乐神娱人.大约在明万历以后,怀宁境内同周边地区一样,在吸收各地腔调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腔调.
怀宁风俗戏
作者: 张亭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船  民间歌舞  冠礼  石牌  弹腔  演出  怀宁县  戏剧表演  灯戏  高腔 
描述:耕 歌 戏 耕歌戏,又称竹枝腔,是由农村播种歌(俗名“竹枝调”)发展而来的石牌高腔同民间百戏(又叫“杂耍”)融合而成的民间歌舞演唱,产生于元代中叶,至今大约有600余年的历史。石牌流传有“咚咚咚,哐咚哐,河北(皖河北岸)来了竹枝腔”的民谣。《怀宁县志》记载:“每当播种之时,主伯亚旅,一人发声,众耦齐和,长吟曼引,比兴杂陈,因声寻义,宛如竹枝。至治之象,溢于陇亩。”由此可见当时竹枝腔表演形式和景况:歌舞开始由一名歌舞能手领唱,男女耕者成双搭对地和声帮腔,歌舞活泼,声贯田野,热闹非常。 耕歌戏主要唱竹枝腔(高
漫话灯戏
作者: 武仲平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花市  传统剧目  夫妻观  生活情趣  题材  元宵节  灯戏  民间小戏  黄梅戏 
描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每到晚上,民间都有张灯结彩的习俗。以此为题材,我国戏曲舞台上有不少喜怒哀乐、妙趣横生的灯戏。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节人们尽情欢乐,迷醉于花市灯景之中。很多民间小戏,直接描写游街观灯的盛况。如脍炙人口的黄梅戏《夫妻观灯》,载歌载舞,喜气洋洋,音乐欢悦清新,娓娓动听,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女看灯》是沪剧的传统剧目,演的是年轻的姑娘拾到一只绣着
要识庐山真面目:关于九江采茶戏的源头及其他
作者: 学犁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角戏  采茨  地方剧种  北腔  采莱  下河调  罗运保  灯戏  九江县  白扇记 
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轼这首《题西林壁》的千古绝唱,具有很深的生活哲理,对于指导戏曲历史的研究,还有其参考价值,就是说要认识本地方剧种的“真面目”,就不能“身在此山中”。当我最初拜读了肖鉴铮同志发表在1988年内部出版的《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二)中的《九江采茶戏》,就感到它是一篇“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文章。触动了我要“识
灯·灯会·灯戏
作者: 王兆乾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农经济基础  采茶灯  花鼓灯  端公戏  狮子灯  土地崇拜  傩戏  灯戏  小司徒  采茶歌 
描述:灯会,是在我国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架构,因此,又与土地崇拜分不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个王朝都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不仅处于最低层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极大依赖性,上层的统治者也把土地视作邦国存亡之所系,必有隆重的祭祀。正如《周礼·小司徒》所云:“凡建邦国,立其社稷。”对土地的祭祀称作“社”。《礼记》:“社,后土也,使民祀焉。”
南昌采茶戏继承与创新之我见
作者: 李文芳  来源:影剧新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北黄梅  采茶灯  南昌采茶戏  五大流派  赣北  舞台戏剧  民间小调  灯戏  采茶歌  发声方法 
描述:南昌采茶戏在江西采茶戏五大流派中属于赣北流派,至今约有180年的历史。它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戏,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种民间小调,以南昌、新建两县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之际,茶灯戏开始兼演一旦一丑的小戏,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表现茶事,而是出现了大量的表现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内容,如《秧麦》《扳笋》《卖杂货》等。
新语境下吉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曾慧荣  来源:影剧新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音乐唱腔  吉安采茶戏  地方剧种  曾慧  舞台语言  曲牌体  杂调  灯戏  当地方言 
描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方式的网络化,吉安采茶戏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吉安采茶戏正在逐渐淡出观众的生活,甚至是被遗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群体,对于吉安采茶戏非常陌生;一方面新媒介给采茶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传承和保护吉安采茶戏,有利于丰富庐陵文化,有利于使这一地方剧种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民间再度“开花结果”。
闽台客家三角采茶戏的渊源与流变
作者: 陈芳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角戏  民歌小调  邵武县  客家地区  闽粤  民间戏剧  灯戏  采茶歌  戏曲学  专业剧团 
描述:音乐的生成、传播与变异,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一、福建采茶戏的源流1、福建三角采茶戏的形成采茶戏源于赣南。闽赣交界同属客家地区,人民生活习俗及语言相近,赣南采茶戏形成后,随即传入闽
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及生存现状的思考
作者: 朱家骏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苏子裕  抚州采茶戏  戏曲声腔  抚河戏  曲牌体  板腔体  杂调  灯戏  地方戏剧 
描述:一、抚州采茶戏的概述与发展抚州是最早出现江南戏曲的地方之一。南方戏曲,以"永嘉杂剧"(南宋时期产生在温州一带。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为始祖,后经由移民而传入江西。清代初期,"二黄腔"开始在江浙地区出现,随后流传至鄂皖赣地区,通过各个地方艺人的二度创作,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