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一本李时珍研究的佳作——《李时珍和蕲州》
作者: 谢海洲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时珍  副研究员  地方志  《本草纲目》 
描述:《李时珍和蕲州》一书为李时珍纪念馆业务馆长、文博副研究员宋光锐先生积20余年之研究心得。作者以地方志为依据,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情节,记述了李时珍的成长经历和编写刊行《本草纲目》的过程,写出了《李时珍和蕲州》近20万字,展示了李时珍当年在蕲州生活的历史画卷,使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李时珍和他的故乡蕲州。全书分10章,前两章介绍了蕲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李时珍生活时代蕲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第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贡献
作者: 苏彪 杨艳华  来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时珍  中医  学习研究  《本草纲目》 
描述: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一书给我们后人研究本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笔者对《本草纲目》加以学习研究,现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杰出贡献介绍给同道。
《本草纲目》土茯苓刍议
作者: 惠萍 黄斌  来源:新中医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治疗应用  土茯苓  中药鉴定学  《本草纲目》 
描述:土茯苓作为新增药物之一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然而,据李时珍考证,明代以前即
《本草纲目》土茯芩刍议
作者: 惠萍 黄斌  来源:新中医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应用  中药  土茯芩  《本草纲目》 
描述:土茯苓作为新增药物之一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然而,据李时珍考证,明代以前即有本品,不过那时还没有土茯苓之名,只是多作“充粮”而已。至明代,土茯苓因治杨梅疮有特效而受到李时珍等明代医家们的极力推崇。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作者:暂无 来源:健康世界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岁  父亲  李时珍  肺结核  《本草纲目》 
描述:李时珍,又叫李东壁,晚年自称濒湖山人。他父亲是当时名医,李时珍在20岁时就得了肺结核,父亲好不容易才给他治好.从此他愈发懂得医药的宝贵。[第一段]
眼病患者戒食胡椒
作者: 往网  来源: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椒  李时珍  眼病  患者  《本草纲目》 
描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时珍自少食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病目亦止。”
“日用多助”说大蒜
作者: 傅维康  来源:家庭用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时珍  品种  根茎  大蒜  《本草纲目》 
描述:汉代以前,中国本土所栽种的蒜品种,没有“小蒜”与“大蒜”之分,至汉代时,经西域传入了根茎较粗而瓣多的蒜品种之后,始有“小蒜”、“大蒜”之名。前者被称为“小蒜”,后者为“大蒜”、“胡蒜”。对此,后来李时珍曾简要地记述了它们的区别:“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本草纲目》卷二十六)
传奇中药柏子仁
作者: 沈尔安  来源:家庭中医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柏子仁  李时珍  《抱朴子》  中药  《本草纲目》 
描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转载了一则晋代葛洪《抱朴子》中有关“长寿毛女”的传奇故事。秦末汉初,西楚霸王项羽进驻咸阳,一宫女惊走,逃入山中,饥饿时寻找食物,经一老翁指点,教食柏仁,嚼柏叶。起初觉苦涩难咽,日久则渐渐习惯,而常以此充饥,且冬不觉寒冷,夏不觉暑热。至汉成帝时,有猎人于终南山见一老妇,身无衣服,全身黑毛,跳坑越涧,身轻如飞。许多人
益气养阴太子参
作者: 叶水泉  来源:家庭中医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版  李时珍  太子参  医药学家  益气养阴  《本草纲目》 
描述: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赴南京,住进了一家客店。 入夜,李时珍忽然听 见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
蛮瓜·饭瓜·南瓜
作者: 张世镕  来源:食品与生活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食品  李时珍  食用  大众化  南瓜  《本草纲目》 
描述:(一)南瓜名称由来南瓜的种植和食用,在我国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属于外来食品,原产亚洲南部。南瓜传至我国后,较早见于南方,故称南瓜。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由于南瓜是大众化的食品,和人们的餐饮生活关系密切,它的异名别称较多。诸如,元代王桢《农书》的阴瓜;明代田艺衡《留青日记》的番瓜,王象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