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黄冈名戏 (21)
黄冈景秀 (1)
按年份分组
2017(1)
2016(1)
2014(1)
2012(1)
2009(1)
2003(1)
2002(1)
1998(2)
1996(1)
1990(2)
1989(1)
1987(3)
1985(1)
1984(2)
1983(1)
1982(1)
1981(1)
按来源分组
黄梅戏艺术(16)
中国音乐学(2)
湖北文史资料(1)
华章(1)
普洱学院学报(1)
其它(1)
相关搜索词
怀宁县早期黄梅戏演员和班社
作者: 张亭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史  人物介绍  早期黄梅戏演员  怀宁县  班社 
描述:怀宁县早期黄梅戏演员和班社
忆龙昆玉〔黄梅戏艺人〕
作者: 庚田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洋盘  剧团  花旦  观众  演员  怀宁  望江县  黄梅戏  班社 
描述:龙昆玉是一位已故的黄梅 戏老艺人,光绪二十三年(一 八九七年)出生在望江县凉泉 附近的农村。父亲是雇农,家 境很困难,从小跟人学理发手 艺,唱戏成名之后,观众还叫 他“龙头匠”。十五岁拜胡龙 云为师学黄梅戏。这位胡师父 既不认真教唱,又对徒弟刻 薄。徒弟应得的一份戏俸不但 归他,就是讨彩得来的钱也全 部拿去。龙昆玉学戏养不活自
黄梅戏楹联丛话(一)
作者: 莫诚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合文  楹联  错字  戏台  黄梅县  民国年间  黄梅戏  班社  雅颂 
描述:建国后在采访黄梅戏史料中,搜集了将近百余幅黄梅戏楹联。内容涉及戏台、表演、观众、剧目、音乐、人物、剧种、班社等等方面。大多数戏联由于转抄传讹,错字颇多,对仗不准。整理时作了些文字订正。除署名者外,均由老友黄际飞供联。 晚清至民国年间,黄梅县农村采茶戏舞台上流传了这幅戏联:
丁永泉:我所知道的黄梅戏老艺人
作者: 时白林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职业性  艺名  演员们  安庆  扬剧  所知  黄梅戏  班社  小锣 
描述:丁永泉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四个年头了。今年七月是他诞辰九十周年。 在安徽黄梅戏的流行地区,提起丁永泉的别名丁老六,四十岁上下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他曾用过的艺名丁玉兰并不太为人所知。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黄梅戏事业,对黄梅戏的发展有过卓越贡献。
黄梅戏行话小释(二)
作者: 桂遇秋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话  台脚  艺人  祖师爷  行当  师教  剧种  黄梅戏  班社  本戏 
描述:1 、“铺堂”凡是黄梅戏演员,经过蒙师教场之后,具备了搭班演出条件,在封建班社制度约束下,必须拜师“铺堂”方能搭班参加分“厘”。所谓“铺堂”,即在自己要拜的名师所在班社或演出点办拜师酒,邀请在场名师出席。席前由所拜之师主持,先祭“老郎”——传说的黄梅戏祖师爷。是在铺堂中用红纸写上:
倾家荡产创班社——亿江南黄梅戏老艺人檀槐珠
作者: 檀炎发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倾家  戏迷  江南  建家  家班  东至县  正旦  班社  黄梅戏 
描述:老戏迷们谈起戏经来,总不免对当年的“同乐堂”赞许一番。万事有头,提及“同乐堂”,必然联想到倾家兴班的班主檀槐珠。 擅槐珠(1907—1948)艺名建安、雁安,商家出身,安徽省东至县胜利乡檀家村人。檀幼读诗书,天资聪颖,因其父嗜好徽剧而与戏曲结缘。在塾时,常以《千家诗》《三字经》用黄梅戏花腔小调唱诵。一九二七年,他不顾封建家族的阻挠反对,与本县叶炳池、曹振祥(后为当家师)、刘江来等人组成江南最有影响的黄梅戏班社“同乐堂”,招来周华国(小生)、叶子贵(花旦)、刘江来(正旦)、曹振祥(老生、花脸)、郑胜常(正旦
漫步梨园话老郎——黄梅戏及花鼓诸腔老郎考
作者: 靖雷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梨园子弟  崇祀  花鼓戏  唐明皇  剧种  铁板  黄梅戏  牌位  班社 
描述: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各行各业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个人从业的利害关系,崇祀一个或几个行业先驱,或幻想、附会一个历史偶像,作为行业的祖师爷或保护神,以谋求从业平安,生活幸福美好。明、清至民国年间,由于行会、帮派增多,相互竞争,此风俗更加盛行。
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怀宁民间班社发展现状
作者: 何凤转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源  民间文化艺术  梨园  现状  弟子  文化部  班社  戏曲 
描述:怀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又有“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之说.两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黄梅戏民间班社的起源 黄梅戏,俗称黄梅调,又称“怀腔”,是在怀宁农村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我县黄梅戏民间班社的起源要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由程福香创建的怀宁县第一家黄梅戏班社在石牌成立,此后,全县各地班社如雨春笋,逐年递增,到解放初期,全县共拥有黄梅戏班社300余个,演员达6000余人,他们忙时种田,
岳西县黄梅戏班社研究
作者: 汪同元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活动  发展史  历史轨迹  戏剧创作  演出团体  黄梅戏  岳西县  班社 
描述:引言 班社,又称戏班,旧时对戏剧(主要是戏曲)演出团体的称谓(今称剧团),既是进行戏剧创作与传播的活动平台,也是剧种存在的硬性标志之一.对戏班成员、艺术活动进行研究,是探讨剧种传承史与发展史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研究岳西县黄梅戏班社,以探讨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知识分子艺人洪海波
作者: 庚田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对联  徽剧  海波  演员  徽戏  知识分子  黄梅戏  班社  合班 
描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的农村班社中,有一位为同行崇拜、受观众欢迎的演员叫洪海波。他是怀宁小市港人,原是一个乡村的知识分子。关于他的出身,有的说:他“拎过考篮”,落第后忿而学艺,也有人说他考中过秀才,在清朝做官的叔父还给他找了一个“幕僚”的差事,但他厌恶官场,投身到戏班中去了。他先学徽剧,唱须生。这时的徽戏已渐趋没落,一些好演员也相继到北京、上海或别的地方改唱京戏去了,徽戏的地位渐被新崛起的黄梅戏所取代。黄梅戏虽然受到群众欢迎,但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用它酬神,不能让它在婚、丧大事的场合正式演出,有时还被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