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浅谈黄梅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作者: 方文章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剧团  艺术人才  樟木  业师  艺术事业  演员  新秀  黄梅戏  枕木 
描述:《淮南子·真》篇说:钟山之玉,用炭火烧上三天,其色泽不变。《史记·司马相如传》载: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方可区别。说的是鉴别玉的真伪,要它三天三夜;辨别枕木和樟木
黄梅趣话
作者: 华德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唱  联欢会  评弹  美国观  歌唱家  全国劳动模范  再演  热烈欢迎  上明  黄梅戏 
描述:去年八月,在北京举办的影视“优秀影片”、“飞天”、“金鸡”、“百花”四大奖联欢会上,影星一再演唱了《天仙配》中的《满工对唱》。 歌坛添黄梅,最早把《满工对唱》搬上歌坛的是著名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歌声不胫而走。去年,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和关贵敏把此曲带到美国,受到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书台进黄梅。上海评弹团演员,最近在演唱歌颂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的《海上明月》节目中,
从黄梅歌说到黄梅戏
作者: 邵慕水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演技  猪草  慷慨激越  民歌  唱腔  歌唱演员  严凤英  黄梅戏  声腔 
描述:不只一次从电视和电台里听到吴琼演唱的“黄梅歌”。乍一听是那种含情脉脉的歌调,细细品辨却有不少黄梅戏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黄梅歌的迷人之处吧。 记得五十年代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演出时间虽不长,却风靡了上海滩。其所以如此,严凤英、王少舫、潘琍璟的演技有独到之处,这是一因;而黄梅戏的俚词小曲,着实委婉动听,许多人都把它当作民歌来欣赏,也是原因之一。
黄梅戏怎么办?
作者: 罗晓帆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颠峰  闻鸡  黄梅剧  生活情趣  戏曲片  现代题材  创作现状  剧目  黄梅戏  历史剧 
描述:听说湖北省政府准备集资四十五万,将黄梅戏迎回湖北。对此讯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黄梅戏又获一发展新天地;忧的是湖北如此动作,我省黄梅戏怎么办?是拱手让出,关门大吉,还是闻鸡起舞,与湖北争妍? 从现象看,我省黄梅戏似乎正处于颠峰状态,1985年,国内五家电影厂同时拍摄黄梅戏戏曲片,省黄梅剧团和安庆几个黄梅剧团频频出省或赴香港演
歌风戏雨闹黄梅
作者: 龙韵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剧团  观众  流行歌曲  演员  唱腔  剧目  代表剧种  黄梅戏  剧作者 
描述:一阵风吹来,黄梅歌到处流行。 黄梅歌唱起来倒是件好事,它以黄梅戏的音乐旋律为基础,运用现代配器,吸收了一些流行歌曲的通俗唱法,无疑博得观众的喝采,在歌坛上有一席之地。把它称为“雏莺新声”,也未尝不可。 然而在这阵歌风的影响下,却带来了瑟瑟戏雨。竟有人唱出这样的调子:黄梅戏在舞台上已不适应观众需要,非改弦更腔不可;黄梅歌是黄梅戏的发展方向,可以推向
《黄梅戏音乐》与黄梅戏的发展
作者: 王教礼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唱腔音乐  地花鼓  作用与贡献  作曲者  黄梅采茶戏  工具书  开拓性贡献  黄梅戏  出高价  安徽 
描述:我从事黄梅戏音乐工作,已有二十年了,自愧作为不大,贡献甚微。唯学《黄梅戏音乐》(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一书之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以下简称《音乐》) 《黄梅戏音乐》对黄梅戏的发展起过巨大、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黄梅戏的作曲者仍把它捧为工具书,不离左右。在绝版后,甚至有人愿出高价购得此书。
我看黄梅戏
作者: 洪仁杰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人居  观众  地方戏  代沟  大青年  审美要求  乐观主义  面临危机  黄梅戏 
描述:在当前戏剧面临危机的情况下,黄梅戏发展前景如何?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总的说法,持乐观主义态度的人居多数。笔者却认为,黄梅戏作为一门地方戏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而要取得五十年代那样的鼎盛春秋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时代变了,黄梅戏几乎已失去了年轻的一代观众。而且,在和其它各种新兴的艺术竞争中也显得势单力薄。
黄梅歌=黄梅戏?——兼复陶演同志
作者: 谢清泉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观众  轻音乐  类规律  戏曲音乐  唱腔  剧种  “新”  杂交  黄梅戏 
描述:我在《黄梅戏艺术》(一九八六年第一期)用笔名“得水”发表了题名为《猫≠虎》的短文后,引起一些争议,这自然是件好事。但《黄梅戏艺术》一九八六年第三期上《也谈“黄梅歌”》一文,却忽视了我在文章中的总体观点,撇开了主要问题,摘其某些辞句与我进行“商榷”,所以,感到他所谈的观点不够碰“簧”,不便作答。而陶演同志针对我这篇短文给我写的信(见《黄梅戏艺术》一九八七年第一期),观点十分明朗。他主张猫=虎,即黄梅歌=黄梅戏。但他所提出的理论根据,却不能叫我折服。为此,
黄梅戏风格小议
作者: 宋寿林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唱腔音乐  小议  观众  民歌  安庆  音乐旋律  剧种  地方方言  剧目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欢迎,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它以最大的努力保持和发扬本剧种的风格。黄梅戏的剧种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独特的艺术个性上: 一、具有民间特色的优美动听的唱腔。黄梅戏的唱腔旋律源于民歌,而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因此,它具备着厚实的生活基础,淳朴的乡土气息。这些都是造就黄梅戏唱腔音乐、能使广大观众更易于接受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对原基本旋律的不断充实、更新和发展,有如锦上添花,使其更加完美,雅俗共赏。
也谈黄梅戏姓“黄”
作者: 田玉莲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样规  安庆  语言音调  语音问题  唱腔  剧种  越剧  地方语言  官话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的快速发展,带来一个语音问题。目前,它的确是南腔北调,不象越剧、评剧、豫剧那样规范化。就在安徽省内,淮北与安庆也有很大差别。有人讲,黄梅戏发展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展壮大,成为有影响的剧种。现在各地又学黄梅戏,可不必都讲安庆话,不妨各自讲本地的语言音调。其实,有的剧团已按本地的语音在舞台上演出,有的虽学讲安庆话,但讲得不够准。为此,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