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无竹令人俗
作者: 凌云 石广智  来源:食品与药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竹子  建造  文献记载  竹笋    代用 
描述:竹瓦,载者竹筏,煲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人们一方面被竹子挺拔秀逸,超凡脱俗的外表所吸引,另一方面也因为它虚心、有节、坚韧的特性,而把它当作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将之与松、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
“蜡”还是“腊梅”?
作者: 韦三立  来源:百科知识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落叶灌木  中部地区  蜡梅花  蜡梅科  腊梅 
描述:[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亦名黄金茶、黄梅、黄梅花、金、腊梅、蜡花、蜡梅花、腊木、麻木紫、石凉茶、唐、香、香木。是蜡科蜡属植物,原产中国中部地区。为
黄梅戏
作者:暂无 来源:琴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经典  王少舫  严凤英  剧目  《天仙配》  唱段  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 
描述:说起黄梅戏,大家可能会想到电影《天仙配》,想起“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著名唱段。对了,《天仙配》就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饰演七仙女,王少舫饰演董永。
“七老”忆寒梅
作者: 方善策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剧团  编辑部  安庆市  《黄梅戏艺术》  安徽省  基金会 
描述:原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现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成立于1957 年10月15日,距今49 年矣,开二三度,同仁情更浓。去年腊梅绽放的季节,感谢安徽省黄梅戏基金会和《黄梅戏艺术》编辑部,相邀我们列席
黄梅新星
作者:暂无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青年  剧团  新星  成绩  朴实自然  演员  金峰  女性形象  安徽省  黄梅戏 
描述:、靓丽,不俗又不媚,不做作,落落大方,一颦一笑,朴实自然。年初,在黄梅戏《党的女儿》中,她扮演共产党员李玉,将这位以智慧和能力为武器与男人一争雌雄的东方女性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她表达的不是简单的激情
“望梅止渴”说梅子
作者: 傅维康  来源:家庭用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土文物  蔷薇科  李时珍  梅子  发源地  调味品  中国  本草纲目  文献记载  止渴 
描述::“若作和羹,尔惟盐。”因为盐味咸,梅子味酸,两者能产生调味作用,所以“尚书》说倘若要调制美味的羹食,盐是不能少的调味品。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者媒也,媒合众味。”这表明,
废名在黄梅
作者: 梅杰  来源:新文学史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梅  废名  现代京派文学家  中国  文学史  佛禅文化  人物传记 
描述:中国现代著名京派文学家废名深爱他的家乡黄梅,家乡的田园风光、佛禅文化孕育了他的创作。黄梅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也是黄梅戏的故乡。废名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并于抗战期间在家乡避难、居住达九年之久,深深影响他以后的文学观和思想走向。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走
荡涤灵魂的《黄梅雨》
作者: 罗晓帆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剧团  乾隆  结局  刑场  马鞍山市  导演系  观众  艺术享受  安徽省  黄梅戏 
描述:曾经以清装黄梅戏《乾隆辨画》载誉京华的安徽省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这次在第七届安徽省艺术节里又带来了一部清装黄梅戏《黄梅雨》,它能不能为省城观众带来新的惊喜和艺术享受呢为此
学黄梅戏的女孩
作者: 吴芳  来源:中国青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派镇  吴琼  二度  肥西  晶晶  艺术学校  重复数 
描述:吴琼、马兰、袁玫、杨俊、吴亚玲并称为黄梅戏的"五朵金花"。她们曾经打造了黄梅戏的二度辉煌,然而,随着袁玫去广东发展,吴琼也改唱流行歌曲后,吴亚玲成了黄梅戏五朵金花中惟一还坚守在黄梅戏舞台的一朵金花,黄梅戏面临着演员青黄不接曲窘境。夏日炎炎,记者近日走进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与那些正在学黄梅的女孩近距离接触。15岁的胡媛媛,是肥西上派镇人,她学习黄梅已经有两年,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女孩,但个头却最高。胡媛媛说,在进入艺校之前,她从没有学过唱过黄梅,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学习
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与影响
作者: 纪永贵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研究  艺术原则  改编者  人民性  新时代  故事  董永故里  严凤英  传说  黄梅戏 
描述:一《天仙配》归属黄梅戏《天仙配》成为黄梅戏的代表作之前,在黄梅戏的剧本库中并不具有特别显要的地位,同时它也不是黄梅戏的专利。黄梅戏早在清代形成时期的黄梅采茶调时就流传着大戏三十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