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本馆藏书
高级检索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花鼓人谈花鼓戏
作者: 曾志辉  来源:艺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  生活  剧种特色  地花鼓  艺术家  湖南花鼓戏  唱腔  道白  演出形式  发展 
描述: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济阳县志》中,关于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记载到:"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湖南花鼓戏早期的一旦一丑(地花鼓)的演出形式最晚在嘉庆年间已经形成。清同治年间,湖南花鼓戏不但发展成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而且在演
河阳花鼓戏艺术探究
作者: 汤洁  来源:长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戏曲文化  孟州市  清末民初  西厢记  民歌  艺术价值  唱腔  稀有剧种  艺术魅力  河南省 
描述:、河阳花鼓戏的诞生与源流河阳花鼓戏创建于河阳(今孟州),据《孟县文史资料》[1]《孟县戏曲志》[2]等记载,河阳花鼓戏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剧种之一,其曲调源于宋、元以来流行于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划旱船等民歌小调,由清同治五年(1866年)孟州市赵和镇大马沟村的刘同德、王世芝等
生存的求索: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创新及其意义
作者: 黄赛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新时期  剧本创作  曲牌  艺术创新  湖南省  湖南花鼓戏  唱腔  演员  传统化 
描述:前 言 花鼓戏既是湖南地方戏曲的代表性剧种①,也是多年来维系湖南人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花鼓戏过去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如对她的唱腔、配器、曲牌来源、剧种特色进行研究
淮北花鼓戏初探
作者: 周治杰 杨春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人  锣鼓  传统剧目  淮北地区  唱腔  结构形式  舞蹈  淮北花鼓戏  宿县  演出 
描述:一淮北花鼓戏以伴奏乐器花鼓得名,流行于皖北和豫、鲁、苏四省交界地区的广大乡村集镇。兴起年代,据艺人祖辈沿传,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
楚剧《大别山人》音乐创作述评
作者: 蔡际洲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材料  大别山  作曲家  戏曲音乐  唱腔  现代题材  音乐创作  基本框架  创作方式  整体性 
描述:序言现代楚剧《大别山人》是第十二届文华奖获奖剧目。该剧的演出十分感人,无疑,音乐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楚剧音乐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对既有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上。像以《大别山人》这样的现代题材为基础,又在力求在创作上着意出新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楚剧音乐却不多见。
戏缘
作者: 宁挺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京剧  民族精神  大学教师  思想改造  社会主义  大别山  字正腔圆  唱腔  解放战争  崎岖道路 
描述:戏缘宁挺我与京戏结缘始于童年。我虽非出身于梨园,然父辈亲朋中多有京剧爱好之士,时有相聚,皮簧跌宕,接二六、转流水,在丝竹盈耳声中成长,于我童心留下稚幼的共鸣,致吐不清"一马离了西凉界"音字时,便能唱《武家坡》;不知"苏三离了洪洞县"为何意时,又能歌《...
京胡圣手陈彦衡
作者: 谢美生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京剧  艺术研究  唱腔  梅兰芳  谭鑫培  演出  云南罗平  直隶总督  梅雨  京胡 
描述:陈彦衡,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籍贯四川宜宾,而大半生的生活阅历却与直隶(今河北省)紧密相连。 陈彦衡少年时思想开明,对科举的八股文不上心,却非常喜爱读韩愈、柳宗元和苏东坡的文章,因此他虽然得以考中秀才,却未能考中举人。陈彦衡的父亲陈芸笙任山东胶州知府,设法将陈彦衡以官员子弟身份送入国子监,成为了国学生员。国学生员也可任官职而进入仕途。经父亲陈芸笙多方通融,陈彦衡以国学生员的身份被专管官员升降的吏部分配到云南罗平州任知州。虽然陈彦衡经父亲苦心“曲线”得以进入仕途,却没去云南罗平州上任知州,而在保定的
清代楚调及汉剧的皮黄腔 下
作者: 流沙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北汉剧  四平  清代  楚调  安庆  戏曲声腔  唱腔  剧目  西秦腔  皮黄腔 
描述:(三)作为一项独立的戏曲声腔来说,清代的楚调并不等于湖北汉剧的皮黄腔。但是,湖北汉剧汉河派的班底,却和清代的楚调有关,这是值得大家研究的。据湖北汉剧界的人士说,大约成立于三百多年以前的楚班公所,就设在汉口戏子街。这是楚班艺人共同议事的地方。后来因为汉剧在湖北的兴起,才把楚班公所改为汉剧公会。这件事也可证明,汉剧汉河派最先唱的是楚调,以后才由楚调改为皮黄戏。同时,与汉河派并行的皮黄戏,还有鄂东“黄冈圩”和“兴围河”的路子。不过它们与湖北的楚调,似乎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湖北汉剧如果从声腔和剧目上
传统黄梅戏唱词的俗美性
作者: 蒋静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茶戏  劳动人民  传统  唱腔  歇后语  通俗性  剧种  人民大众  民间  黄梅戏 
描述: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唱腔淳朴流畅,明快灵动,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部分地区,现己成为人民大众广为熟悉和喜爱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受众面广,老少皆爱,一方面除了唱腔优美,另一方面就是其大俗大美的唱词。
大气磅礴的《李四光》音乐:观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有感
作者: 赵祝萱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音乐  李四光  发展新阶段  小提琴  地质学家  音乐元素  唱腔  方式方法  黄梅戏  大型 
描述:我是不大爱看戏的人,因为,戏中人物的大段咿咿呀呀的唱腔常常搅得我坐立不安.近日,朋友送了我一张大型现代黄梅戏的票,据说是由黄梅戏著名小生张辉主演.本不想去,但一来不好意思拒绝朋友的热情,二来李四光为现代湖北黄冈人氏,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地质学家,于是便产生了想看看一出戏是如何演绎一位科学家的萌动.
Rss订阅